姜楠的「大惊小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641
颗粒名称: 姜楠的「大惊小怪」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明朝永乐三年,刑部都给事中杨弘被任命为陕西左布政使,但他认为自己是西安人,不宜回原籍做官,上疏辞职却被皇帝拒绝。姜南在《学圃余力》一书中记录了这件事,并批评了违反古代文官制度中有关回避的规定。古代对从政者实施道德观念和制度的制约,回避制度是其中之一,它旨在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回避制度与其他制度结合,形成了古代的文官制度。
关键词: 明朝 文官制度 制约

内容

明朝永乐三年,朝廷任命刑部都给事中杨弘为陕西左布政使。杨私认为自己是西安人,不宜回原籍做官,便上疏力辞,但皇帝不准。文学家姜南在《学圃余力》一书中记下此事,并含蓄地评论道:“文臣官本土者仅此一人。”
  明制布政使是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左布政使也就是副有长。本来,本地人返本地当官,在今天看来是平常事一桩,为什么姜南却大惊小怪,还要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传之后世以示“箴诫”呢?原来,这是违反了古代文官制度中有关“回避”的规定的°
  古代对从政者的制约,首先是从道德观念上施行制约,即对读书人(古代读书是当官的必经台阶)灌之以“良知”。儒家学说是古代传统教育的圭杲,而儒家是主张把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国家联在一起的,即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史书都特别尊崇为政清廉之士,象东汉杨震的“四知”,西晋吴隐之的“敢酌贪泉”,均作为倡导为政清廉的教材。然而,单有道德观念的制约还不足以保证官风清廉,于是,又有制度上的制约,回避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回避制度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至唐宋基本成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籍贯回避,即不能回本籍或原籍当官;二是亲属回避,父子、兄弟、姻亲直至五服内的亲属,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工作的,辈份低的要调离;三是科举回避,乡试、会试,主考、总栽,同考官的子弟一律不许入场,殿试、朝考,阅卷官不得由新贡士的父兄担任。杨弘以陕人主陕,明显违反了“祖宗之法”,但这件事是得到皇帝认可的,姜南不敢直斥其非,只能用“春秋笔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其不满。
  回避制度旨在防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产生“裙带风”、“关系网”等弊端。它和轮换制度(地方官三五年一任,任满即调动)、监察制度(朝廷定期派出大员到各地廉访民情、考核政绩)、述职制度(地方官定期向朝廷汇报、述职)、考试制度(中进士者才能当县官)、奖惩制度结合,形成了古代的文官制度。不过,古代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遇上励精图治的皇帝,制度执行得严,官场风气就清明;反之,昏庸荒淫之君在位,制度名存实亡,“三年知州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就比比皆是了。但作为制度本身,不失为良规美法,有其可借鉴之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沧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