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未必“为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434
颗粒名称: “入土”未必“为安”
分类号: K892.2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土葬风俗及其历史和影响,同时强调了火葬的古老历史和在一些地区的盛行。然而,由于封建帝皇的禁阻和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火葬逐渐被土葬所取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观念的不同理解,火葬再次被视为一种简便、节约、卫生的殡葬方式,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关键词: 佛山市 民俗 土葬风俗

内容

在诸多陈规旧俗中,土葬恐怕是最为根深蒂固的一种,虽经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的大力移风易俗,它仍然顽固地盘据着阵地。闭塞落后的地区自不待说,即使民风较为开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据说火葬率仅达百分之三十呢。
  人们每每误认为,土葬才是中国固有的风俗,其实,火葬的历史比土葬更古老。甘肃临洮县寺洼山在发掘史前遗址时,出土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陶罐,证明我国火葬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元代以前,火葬与土葬一直并行不悖。《宋史·礼志》载:“河东(今山西一带)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中说:”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可见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盛行火葬。只是到了明代,火葬才受到禁止,《明律》规定“毁弃尊长死尸者斩”。清代保留了明代法律的有关规定,但即使如此,火葬仍然在一些地区盛行,《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晴雯病死了,王夫人吩咐抬到郊外化人厂火化,既有“化人厂”,说明火葬有一定市场。
  火葬之所以逐步被土葬取代,一是由于封建帝皇的禁阻,二是受传统的“孝道”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何况父母的躯体,若加之火化,岂非大逆不道?所以,历来有“入土为安”之说。然而,伦理观念往往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个时代认为是孝的,别的时代可能认为不孝。《墨子·节葬下》中记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可见,在先秦时代,仪渠那个地方,人们是以火葬为尽孝的,土葬则为不孝。
  火葬简便、节约、卫生,而且不占土地,对比之下,土葬是历史的倒退。随着“孝道”中不健康成份的逐步增加,土葬中奢侈豪华之风在不断增长,封建帝皇不惜民力构筑陵墓,以大量金银珠宝殉葬,弄到国敝民疲,自不必说,就是寻常百姓之家,棺木尽量要找好的,丧事中要大摆筵席让亲友吃喝一番,坟地也要越宽广越有面子,甚至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如此折腾一番,一家子弄得精疲力竭,甚至倾家荡产。更可虑者,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世世代代让死人与生人争地,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将连饭也没得吃。假如死者有知(不是知觉,而是良知),未必以“入土为安”吧?
  实行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是一项“治愚”的斗争,应该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出成效。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阡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