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栽培茯苓效益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286
颗粒名称: 新法栽培茯苓效益高
分类号: Q949.3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茯苓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大宗药材,需求量大,供应不足,价格上升。近年来,科研部门利用新的栽培方法,利用松树废料作为原料,通过接种茯苓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生长快、产量高,一年可收获两次。这种方法有利于山区充分利用资源,投资少见效快。有意者可与许冠英老师联系获取栽培技术和菌种。
关键词: 佛山市 茯苓 药材

内容

茯苓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健脾、安神、去湿和利尿等功效,既可食用,又可入药,不仅国内需求量大,且供出口贸易也需相当数量。由于野生的茯苓数量不多,而以往人工栽培只能用松树原材和野生茯苓种作原料,受到资源条件限制,因此茯苓生产发展缓慢,远满足不了需求,价格不断上升。据《广东价格报》信息,2月20日茯苓市价每公斤9元。我市药材部门茯苓干片统级收购价每公斤8元左右,比1987年上升1倍。近年来,科研部门利用砍伐后留在地上的松头、松根、松尾和丫枝等,用经人工培养的茯苓纯菌种接种栽培,茯苓生长快产量高:栽培6个月左右便成熟收获,仅一棵30厘米口径的松头,一次就能收30公斤鲜茯苓(晒成干片为12.6公斤,收入100元左右),且一年时间可收获两次。采用这新方法,为发展茯苓生产扩大了原料来源,有利于山区充分利用资源,投资少而见效快。
  栽培茯苓的方法主要是:将砍伐后两年内或新砍晒干(晒约一个多月)的松头、根、尾、曲松和枝丫等松材下脚料,削去部分皮,然后接上菌种,再覆盖约15厘米厚的沙质泥(按我市各地气候条件,宜在清明前后或立秋前后进行接种)。经6个月左右的生长,便发育成熟为茯苓。采收后,又将这些松头等覆上泥土,经过5个月左右即可采收第二批。这样连续能收2至3批。经了解,有关栽培茯苓的具体技术资料和接种用菌种,肇庆教育学院食用菌研究组许冠英老师可提供。有意者可与之通信联系。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