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高明的尼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5769
颗粒名称: 漫话高明的尼姑
分类号: B947.2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解放前高明县的尼姑庵和尼姑生活情况,以及解放后尼姑还俗的情况。尼姑庵数量较多,尼姑人数不等,出家时间有长有短。大多数尼姑不是自愿出家的,有的是家景清贫,有的是失去父母,有的是因家庭不和,还有的是被父母强迫。尼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念经做法事,其次是庵里养鸡、编织草席、种蔬菜等副业收入,还可以到村镇向老百姓化点钱粮。解放后,尼姑还俗了,回到农村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例如有的尼姑结婚生子,有的成为五保老人享受镇里统筹供养。
关键词: 高明县 尼姑庵 生活

内容

解放前,高明县有不少尼姑庵,如合水镇康泰村的瑞石庵,明城镇濠基村的白业庵,三洲镇仙村的准提庵、三洲圩的浦渡庵等。
  尼庵多,尼姑自然也多。据一些当过尼姑的妇女回忆,那时候,每间尼庵的尼姑人数不等,有的七、八个,有的十五、六个,最少的三、四人,最多的二十人。这些尼姑出家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终生皈依佛门,年纪有十一、二岁的乃至七、八十岁的不等。
  她们是不是自愿去当尼姑的呢?不久前,高明县志办公室的同志下乡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尼姑都不是自愿的。那时候,当尼姑的人,有的是家景清贫,父母儿女多,无法抚养,就把她们送入尼庵;有的是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被迫进庵的;有的是因家庭不和,消极厌世,投向尼庵的;还有的是父母愚昧,本人无知,被父母强迫入庵的。
  尼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念经做法事,替老百姓打斋建醮,替死人超度亡灵,换取钱粮。其次是庵里养鸡、编织草席、种蔬菜,搞点副业收入;三是到村镇向老百姓化点钱粮。那时候,在高明当尼姑是很清苦的。每天天刚亮,便要背上布袋串乡走村化缘,一般的老百姓都会乐于施舍她们一些斋菜或钱粮。
  解放后,尼姑还俗了。她们回到农村,耕田种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例如,西安镇东寨村的尼姑陈某、邹某、区某、刘某等四人,回到农村与当地农民结了婚,生儿育女,劳动致富,过上了安居乐业生活。没有结婚的尼姑,有的现在成了五保老人,享受镇里统筹供养,高高兴兴安度晚年。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