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今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5766
颗粒名称: 「惜福」今解
分类号: C912.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惜福”的概念,源自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在古代,人们倡俭戒奢,除了宣扬节俭外,还儆之以“奢能召祸”,灌输“惜福”观念。现在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需要珍惜革命成果,放眼国家未来,这也是“惜福”的今解。
关键词: 社会心理 心理发展 佛山市

内容

古人倡俭戒奢,除了把节俭作为美德来宣扬、倡导爱惜物力之外,还儆之以“奢能召祸”,灌输“惜福”观念。
  “惜福”源自佛家因果报应之说。佛家认为,一个人今生享的福,是祖宗或者本人上半生乃至前生攒下来的;而善于“惜福”,又可以为子孙或者本人的后半生乃至来生积下荫泽,虽涉迷信,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失为导人向俭,防止人欲横流之论,因而许多并不信佛的士大夫亦翕然景从,身体力行。北宋苏东坡一生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但对“惜福”却十分笃信。他被贬黄岗期间,每月初一即将全月生活费用四千五百文分为三十串,悬挂屋梁上,每天早上挑取一串作为一天用度,决不多用,有余的则储入竹筒内。有人说他何必这样孤寒,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可见苏东坡是把节俭和“惜福”联系起来的。唐朝李义琰对此更为认真,他官居宰相,居室仍然十分简陋,其弟看不过眼,买了木材准备给他建房,他发现后立即制止:“我滥竽宰相,已觉惭愧,怎可建造华宅,加速罪过和祸害的到来?”在他的坚决反对下,房子始终没建成。这可称为“惜福”的模范了。对于那些铺张浪费、暴殄天物而后来又陷入困境的,人们也往往以“不惜福”作解释。北宋王黼当宰相时,生活奢侈无度,每天吃剩的山珍海味往沟渠一倒了事。隔邻的和尚看了心疼,天天从沟渠里把饭粒捞起洗净晒干,积了几年,竟有一囷之多。及至北宋覆亡,王黼从宰相降为平民,家道中落,竟至无以为炊。邻僧得知其情,将原先积存的饭粒送上,王黼一家才不至饿死。他千多万谢和尚,和尚说:“不用谢,这原是相公府上之物啊!”王黼惭愧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时人目睹其事,都认为是王黼暴殄天物的“现世报”。
  诚然,因果报应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惜福”一词却可以赋予新的解释。我们的社会主义江山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出未的,可以说是前人为我们积下的福,我们要时刻想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到一百多位,我们要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就要反对奢侈豪华,实行适度消费,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到发展生产上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革命成果,放眼国家未来,这就是“惜福”今解。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贺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