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唐代龙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5332
颗粒名称: 高明唐代龙窑
分类号: K8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明县内发现唐代龙窑,出土大量唐代陶器。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和判断,这些陶器具有唐代陶器的特征和色彩。县政府修建了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以保护这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关键词: 高明县 唐代 龙窑

内容

1957年,高明县内发现唐代龙窑,省博物馆考古人员,风尘仆仆从广州来到了高明灵龟塔一带开展文物普查和试挖。
  那时的西江河上罩着一层薄雾,灵龟塔北的大岗山荒冢累累,灵龟塔弹痕斑驳,灰色的塔身攀附着小树和杂草,摇曳在秋风中,显得异乎荒凉萧索,塔内各层的板阁早已散失无遗,古塔成了几百只鸟雀的巢居。
  近处几条村落,简陋的民居,缺少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那特有的小康气质……
  就在遍地古陶碎片的大岗山脚,考古人员在“探沟”中挖出二十多件唐代陶罐和用以判断存有窑址的釉渣、红烧土、托钵。新的发现,令大家陷入了极为兴奋之中。不久,《南方日报》以“广东发现的古窑址,高明县算最老”为题作出了报道。由于时间很紧迫,对窑址未作深入发掘,只是在窑址处竖立了块保护标志,要求当地乡政府协助保护遗址。
  这一年,县里把唐代龙窑出土的陶器举办了展览,参观的群众对具有县内历史渊源的文物,眉宇间有着喜悦和自豪的流露。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无人问津。
  1981年底,高明县恢复建制。在改革开放春风抚拂下,高明县文物工作有了新的契机。县政府首先拨款维修了荒废颓残的灵龟塔;1986年,在省博物馆指导下,又正式清理了岁月悠久的唐代龙窑。
  龙窑,是唐代盛行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在我省一直未发现。解放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都是馒头型窑炉。从高明出土的唐代龙窑看:窑的前后段因为修路和挖砖泥已遭破坏,龙窑顶已塌落,残长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倚山势倾斜成25度。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形成一个个圆窝,窝内还残存当年的陶碗近百只。在窑床外废弃大量陶碗、碟、盘、缸、四耳罐、六耳罐、釜、三足器,耳杯、砚。陶器施青绿釉为主,也有少量施酱釉。碗、碟底内多留有垫泥或垫烧的痕迹,足部造型以饼足或假圈足为多见,这些陶器与出土唐初时期的随葬品及张九龄(张九龄,广东曲江人,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墓随葬品造型一致,具有唐代陶器色彩。
  1987年,又清挖了第二座唐代龙窑。综合两座唐代龙窑看,两者的倾斜度极不一致,它也远不及宋代窑倾斜成18—22度的合理;烧制陶器不及采用垫座盛垫陶器的科学和灵活……这反映了唐代龙窑还不成熟。考古学者认为,高明县内发现的唐代龙窑对于研究唐代窑向宋代窑的过渡和探讨广东陶瓷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此,省、市、县共拔款十七万元建造了窑址陈列馆。去年底,当进行唐代龙窑遗址基建时,县长梁江作了明确指示,要确保唐代龙窑的保护工作,以让古代文化遗产留传后世,这已不仅是高明县的骄傲,它是广东省内古文化遗址发现上的一项重大收获。
  现在,县内建立了博物馆,一座288平方米的唐代龙窑遗址陈列室基本建成,这是继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创造了陶瓷文化,在经历了上千个春秋岁月后又一个收获的金秋!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仇荣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