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石鼓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931
颗粒名称: 松岗石鼓的传说
分类号: I276.3
摘要: 这篇文字简要描述了南海松岗镇平顶岗地区的石鼓景观。石鼓能预报风雨,但被外国传教士视为宝藏所以试图盗取,最终被山崩地裂所消灭。
关键词: 南海松岗镇 平顶岗 石鼓

内容

南海松岗镇的平顶岗,群山起伏,方圆数里,环绕在山脚下的是十个自然村。山顶平整,树木阴翳,岩洞古怪,山石嶙峋,泉水淙淙,轻烟缭绕。远道人只知“通窿岩”为这里的名胜,而本地人对石鼓的传说却津津乐道。
  在平顶峰对面的山坡,单独地矗立着一块圆形的巨石,高5米,直径4,这就是石鼓(又名风雨鼓)。奇怪的是石鼓的腰部,环绕着一条深深的凿痕,是谁想把这奇特的石鼓拦腰凿断?
  难以考究的年月,山脚下的劳苦大众就在山坡上耕耘,在山腰中伐木,在石鼓下休息。然而山中风雨无常,电闪雷鸣,每每躲避不及,湿衣成疾。人们对着古怪的石鼓磕头烧香,祈求保护。
  不知是真诚感动了神明,还是石鼓显圣,这天下午,天色渐渐暗下来,石鼓忽然发出了铜鼓之声,还伴着古代的铙钹钟鼓的音乐,群众惊讶不已,伫立而观,只听到深沉而古老的乐声。时而象远处的惊雷,时而象群马冲锋,时而象敲打金鼓,铿锵响亮。只见乌云从西边蔓延过来。群众明白了,石鼓在预报风雨,于是连忙收拾工具急促下山,不到半小时,山上风雷暴雨,夜半才息。翌晨,又是山色晴明,阳光遍地。
  从此,在风雨将至之前,石鼓都“鸣鼓”预报,有了这个护身符,上山的人更多了,老人,妇女、孩子都敢在山中劳动,山上热闹极了,肥沃的山坡地上,木薯,甘蔗一片青葱。每月望日,很多群众在下石鼓烧香礼拜。
  不知什么时候,来了几个外国的传教士,他们探知石鼓会响,认定石鼓里一定藏有什么宝贝,凭着洋枪的厉害,他们明目张胆地带了工具,决定把石鼓凿开盗宝,他们正在动手凿了小小的缝隙,山上的人知道了,有人在山巅上大叫:“洋鬼子凿石鼓啦!”顿时山鸣谷应,到处回响,人们拿了锄头、木棒从四面八方赶来,上千的人群站满了山头。“打洋鬼子啰!”声震山谷,山上有人滚下石块,人越来越多,洋鬼子见势不妙,放了几枪壮胆,从山坳中狼狈逃遁。
  人们更加关心石鼓的安全,从晨曦到黄昏都有人看护,然而鬼子死心不息,他们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又摸上山来,几个人围绕着石鼓一齐动手凿,他们不敢使用炸药,怕宝贝被炸掉。他们将几十支凿插在石缝中,轮番打锤,要在天亮前揭开石鼓,就在这时候,石鼓忽然发出了钟鼓之声, “叮当”、“叮当”响个不停,鬼子高兴了,眼看宝物快到手.几个人满头大汗,用尽力气打锤。这么大的石鼓,要想揭开可不容易。仅半个小时鬼子已经弄得筋疲力竭,这时冷风顿起,乌云铺天盖地,霎时狂风大作.天空万道金蛇,暗雷、远雷、近雷接二连三,大雨倾泻而下。一声轰雷,山摇地动,山上石头滚下,几个鬼子还没跑到山脚只听得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山坡突然断裂,几个鬼子跌进沟中,山洪石块埋葬了这几个国际盗宝者。
  早晨,平顶岗依然是那么青翠,圆圆的石鼓屹立不动,只是石腰中多了一条深深的凿缝,山坡上多了一条填满了石块的山沟,没有人去凭吊这几位盗宝者的亡灵,却有不少人为石鼓不能再报风雨而悲哀。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冯秤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
松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