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膏粱”习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686
颗粒名称: 墨染“膏粱”习气
分类号: G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膏粱”本意为精美的食品,后来演变为富贵人家的代称。膏粱子弟指富贵人家子弟,含有严重贬义。这些人容易滋长“娇”、“骄”二气,缺乏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作风。在改革开放后,佛山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小康之家,但同时也有人只知道满足子女的生活要求,忽视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 佛山市 膏粱 习气

内容

「膏粱」,本意为精美的食品,后来演变为富贵人家的代称。膏粱子弟,也就是富贵人家子弟,不过,已经是含有严重贬义的了。
  提起膏粱子弟,人们会自然地联想起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二世祖」。宋虞兆金在《天香楼偶得膏粱》中,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知饱食而不谙他务者」,活生生地刻画出这些公子哥儿的形象。本来,优裕的家庭生活是个有利条件,为什么反而成了正常成长的障碍?唐柳玭在《家训》中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家庭生活过于优裕的人,容易滋长「娇」、「骄」二气。有了「娇」气,便贪图安逸,怕苦怕累,不愿读书,不求上进;有了「骄」气,便不习礼义,不讲修养,沉溺玩乐,腐化堕落。橡玭断言:不正确对待,有利条件反而成为包袱,膏粱子弟「成立难于升天,覆坠易于燎毛」。话虽然说得偏激一点,但不失为苦口良药。
  托改革开放之福,佛山不少家庭富裕起来了,涌现一大批小康之家,这是大好事。但与此同时,有的人只知道尽量满足子女吃、穿、用、花的要求,忽视了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不自觉地助长了他们的「大少爷」、「大小姐」意识。笔者接触过一些青年人。读书、学技术嫌辛苦。让大好年华白白溜掉,到头来身无一技之长,碌碌无为;做工作怕苦怕累,心猿意马,当一天和尚不愿撞一天钟,成为单位的累赘;花钱不知节制,大手大脚,上馆子,下舞厅,工资花光了就伸手向父母要;生活不会自理,二十岁的小伙子、大姑娘,起床也得父母叫,衣服也要父母洗。笔者担心,这样下去,难免成为新的膏粱子弟。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裕,防止,出现新的膏粱子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要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就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学校、单位、家庭的密切配合,并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清除「子承父荫」的封建残俗,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等,为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当然,更重要的是青年人本身要彻底屏弃把父母当作「扶手苦磨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面提到那位柳玭,他也没有断定膏粱子弟不能成才,只认为富贵人家子弟必须「学加勤、行加励」,才能抵消不良影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番话,青年朋友,不妨作为借鉴。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寒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