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中的鞋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672
颗粒名称: 古典戏曲中的鞋装
分类号: J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佛山市鞋子在古代戏剧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不同角色穿着不同的鞋子,展现了各自的身份和特色。从草鞋到皮鞋,从扎脚到靴子,不同的鞋子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佛山市 戏曲 鞋装

内容

鞋和服饰、羽冠一样,很早就被运用到戏剧舞台上,春秋时的「角抵戏」(类似今天的摔跤),艺人穿的「屦」就是最早的草鞋。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被宠涓剜去膝盖骨,为了能够走动,他选硬的皮革裁成底、制成高帮皮鞋,汉代的角抵艺人开始由穿草鞋改着皮鞋。
  隋唐时代的歌舞戏,女演员开始穿上布鞋。唐代有首描述《踏摇娘》舞剧的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彩鞋。歌要齐声和,容得许多怜。」可见当时演员很讲究穿鞋了。
  古代穿鞋也分等级。唐朝,皇帝穿的是白袜黑鞋,皇后穿的是用珠子镶嵌的珠履,大臣是红袜红鞋,士大夫一律穿靴,走卒穿布鞋。
  古典剧中的旦角,都要「扎脚」(又叫踩跷)。扎脚与现在芭蕾舞的舞鞋差不多,装上扎脚的旦角现出「三寸金莲」在舞台上行走,婷婷娜娜,别有风韵。清末,有副戏剧联写得很贴切:「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来,琵琶弦上;三百副金尊檀板,关情处桃花鞋底,燕子灯前。」
  演战戏,穿袍着靴。这靴据说是汉朝时一大臣为掩饰他那双畸形的脚而造的。穿靴演战戏,倍增威武,有副对联说:尧舜汤武生,桓文丑黑,古今来几多脚色:明灯照靴彩,风雷鼓板,宇宙由一大战场。」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维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