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砖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4054
颗粒名称: 河清砖窑
分类号: F1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南海县九江镇河清村从古时的“砖窑”出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烟砖窑”时期,再到现在的冒烟砖窑时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河清村从过去的农村经济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红砖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区。
关键词: 砖窑 红砖 经济发展

内容

南海县九江镇河清村,它以“砖窑”出名。从九江镇上了桑园围大堤,沿着大堤上新铺设的平坦的水泥路走四公里,一到河清地界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砖窑。
  河清原叫古潭。相传古时候一位官员下乡巡视,来到河清,漫步在桑园围上,望着源远流长奔腾澎湃的西江,看着堤内碧绿的桑基,晶亮的鱼塘,鳞次栉比的房舍,听着不时传来的缫车声和妇女们的“叹命”声。“叹命”是那时候这一带的民歌。妇女们喜欢用“叹命”这一文艺形式表达她们的心声,造就欢乐的气氛以驱除疲劳。面对这一派景象,那官员感慨地叫道:海晏河清,真是海晏河清呀!从此他就把古潭改作河清。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不幸的事接踵来了。洋人用军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农村破产,人们纷纷出外谋生,有进城市的,有漂洋过海的……桑基鱼塘黯然失色了;缫车声逐渐没有了;“叹命”声传播着另一种情调了;大好村庄成了满布疮疤的瘌痢头。好长一段时间,河清每年都有不少房屋被拆掉,大量的砖卖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就给河清起了一个“雅号”——无烟砖窑。
  日寇践踏我们的国土,不少人又逃难去了,自然又留下不少空房屋,侵略者为了取得燃料,屋里可以烧的东西全部搬走,撬走。空屋就只剩下瓦砾和几堵墙,这样又为“无烟砖窑”制造了大批产品。
  光阴流逝,岁月推移,人间天翻地覆。“无烟砖窑”这一“雅号”逐渐在人们心中淡薄了,现在河清却矗立着为数众多的冒烟的砖窑。
  七十年代末,有人开始在河清沙兴建砖窑,生产红砖。这里说的“沙”,就是桑园围外西江的河滩,这段河滩,长二千多米,宽近一千米,人们早就把它开垦成耕地,不过遇上较大的洪水,这些耕地会被洪水淹没,种下的作物就会失收。五十年代人们在西江河岸建起一道“三乡联围”,这一片河滩就不再受洪水淹了。现在这一带,砖窑共有百多座,星罗棋布的,形成了庞大的红砖生产基地。据粗略估计,每对砖窑可容纳三十个工人。和泥打砖已使用机械,搬运泥土、砖坯、砖块还用人力。每座砖窑一般每次可烧砖六万块,一个月可烧两次。每天有数十辆手扶拖拉机为运输砖块来回奔走。制砖工人每天可收入二三十元,运砖的拖拉机手一般每天可赚五六十元,窑主每块砖可获利二三分钱。
  这庞大的砖窑群每天为社会增加财富,使更多人就业,让更多的人致富。“无烟砖窑”给人们留下的是辛酸、痛苦,冒烟砖窑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幸福。
  从无烟砖窑变成冒烟砖窑,河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生气勃勃的。不少人因为经营红砖赚了钱建了新房,也有不少人购买本地生产的红砖建了新房。村庄里重新立起了各式各样的新式楼房。这些色彩斑斓、款式各异的楼房与古老的砖瓦结构房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们无穷的启迪。
  现在有些地方能制砖的泥挖尽了,人们把这些地方挖成鱼塘。随着砖块的增多,合乎现代要求的鱼塘也逐渐增多。不久的将来,当这些冒烟砖窑全部消失以后,这片土地将出现一大片绿波粼粼的鱼塘,变成新的淡水养殖区。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潘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
九江镇
相关地名
河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