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采贝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3825
颗粒名称: 南沙群岛采贝记
分类号: S986
摘要: 本文描述了在南沙群岛进行螺贝采集的经历。作者介绍了南沙群岛尹庆群礁是螺贝之乡,并详细描述了捕捞公螺和采集砗磲筋肉的过程。砗磲筋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其筋肉经过阳光晒干后具有鲜美的味道。在采集过程中,潜水者使用长柄铲刀刮取砗磲壳中的筋肉,并将其收集起来。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其他采集到的贝类,如大型鹦鹉螺和观赏性贝类。
关键词: 南沙群岛 螺贝采集 砗磲

内容

南沙群岛盛产螺贝,尹庆群礁更是螺贝之乡,我们的船在尹庆的西礁外投锚后,即放艇入礁盘捞采螺贝,四只艇分成两组,两只艇去捞公螺、两只艇去采刮砗磲筋肉;我随砗磲组出发。采公螺连壳带肉一起捞上即可,而砗磲因其壳笨大,一只壳长三十厘米,最大的可达一米多,且其价值不高,所以采砗磲时只刮取壳中的筋(闭壳肌)及肉而弃其壳,砗磲筋晒干是“下贝”的一种,味道鲜美,是水产中的珍品。
  砗磲分布在礁盘内水深四至六米的海底,许多是粘固在珊瑚之间,礁湖内水色澄清,我们在艇中一边欣赏水中五彩缤纷的龙宫世界,一面观察砗磲密集的地方。到了密集区。只见在珊瑚间开着一朵朵淡红色的,淡紫色及浅绿色的花,原来这就是砗磲,它们正在把双唇伸出壳外等待捕食经过这里的小动物呢,砗磲双壳笨重,行动困难,它不能主动出击捕食,只好用鲜艳的颜色来引诱小动物到它的口中来,当小艇经过水面时,水声惊动了它们,为了保护自己迅速将两壳合拢,而发出双壳碰撞的“笃”、“笃”声。
  采刮砗磲时,潜水者是手持一具长柄的铲刀下去的,除了戴上蛙镜外,脚上还穿着一双解放胶鞋以防珊瑚刺伤脚,见到“花朵”或开拢双壳的砗磲,则用铲刀撬开两片壳,刮出壳中的闭壳肌和贝肉,把它串在系在腰间的藤条上,又继续撬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憋不住气时才浮上水面透口气,然后再钻入水中继续刮贝,在水面上有一只小艇跟随着采贝人移动,并接取他们交上来的产品,几小时后艇内已载有大半艇白黑相间的贝筋与贝肉了。
  砗磲的壳,表面粗糙,但壳里光滑雪白、晶亮可爱,在大陆没见到海的人也认为是奇物。前半月我们在诸碧礁就捞到一个长一米左右的大阵磲,它的一片壳就可以给小孩作浴盆呢!说起砗磲壳,历史上还曾起过大作用呢,《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被商纣王关进牢狱,散宜生为了让纣王放出文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了砗磲大贝献上,纣王才放了文王,把大贝壳陈列于庭,可见那时对这样的贝壳是作罕见的宝物,才能换出文王。
  采完砗磲后,我们转到沙滩上采贝,巡视着湿沙上螺贝爬行的痕迹,追踪找到了半隐在沙中的外壳象剥去壳的笋螺,不一会又找到了大型的蜘蛛螺,有手掌那么大,最使我们高兴的是与我们回船的路上偶然见到沙滩上露出一角红点,开挖后得到两个大型完整的鹦鹉螺,这种螺是几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中生活的头足动物,因目前世界上发现得少,故十分珍贵。这种螺外形如大蜗牛,直径约十五厘米,厚五厘米左右,壳面底色为白瓷色,其上有深红色有规则条纹,十分显目美观,壳内有很厚的珍珠层。此螺除具有研究价值外,经过雕刻可制成酒杯称鹦鹉杯,是稀有名贵的工艺品。
  我们回船时采经济螺的四只艇也回来了,他们在采螺中见到美丽的观赏贝也顺便捞回,其中有大型的唐冠贝,形似唐代的帽子,深黄色,长宽在二十五厘米左右,生得十分古怪,据云它在阿拉伯国家当作珍宝来收藏的。还有梭尾法螺,就是我们通常说大吹法螺的法螺,不过南沙产的法螺,螺面具有鲜艳的花纹,比纯黄色沿海产的法螺美丽多了,法螺也有人叫梵贝,因过去做佛事时也用它作吹奏的乐器。
  据说世界上有十万多种螺贝,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贝类收藏家,和收藏邮票一样也有买卖的,稀有的贝类价值也很高,如孟加拉贝目前世界上只有四只,每只价值二千五百一十美元,而棘皮王贝每只价二万法朗,白龄玛瑙贝也是名贵的,目前世界上只找到三只,一九五二年丹麦的 “铠甲虾”号船在太平洋三千五百七十米深处首次采到了人们以为早已绝迹近亿年的新蝶贝更是无价之宝了。此外世界著名的贝类还有印度洋的王槌贝,塞加内尔的奇异唇贝,爪哇的喷水壶形贝、美洲海中的洼贝,南冰洋的星状贝、新西兰的马刺形贝,中国海的绿色帆贝等等,可惜大部分没有见过。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钟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