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串起了两颗异国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3401
颗粒名称: 陶艺,串起了两颗异国心
分类号: J3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位石湾陶艺家刘藕生,一位新加坡书画家陈建坡,通过石湾陶塑艺术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陈先生在新加坡举办了刘藕生的陶塑展,以表达对刘藕生作品的热爱和鼓励。刘藕生的作品以大写意的“捏塑”为表现形式,追求历史人物的神韵,获得广泛赞赏和喜爱。
关键词: 陶塑艺术 刘藕生 陈建坡

内容

他们两个,一个在“花园国家”新加坡,一个在中国南方陶城,相隔万顷海浪,千重关山,可是,古老的中国陶塑艺术象一根红线,把两颗酷爱艺术的心,连结在一起了。
  去年,两位神交已久的中年汉子终于在石湾相会了。他们惊喜地互相端详对方,象是要把对方的音容笑貌深深镌刻在谙忆里;他们热切地攀谈起他们所喜爱的石湾陶塑艺术,言辞之间洋溢着对这朵绚丽的“火里之花”的赞美;他们相约分别之后,要让书信的鸿雁更加频繁地飞翔,交换彼此之间对于陶塑艺术的看法……
  这两位中年汉子,一位是石湾颇负盛名的陶艺家,“艺之谷”工艺厂厂长刘藕生;另一位是新加坡著名书画家,啸涛篆刻书画会主席陈建坡先生。
  有些事情往往是带有偶然性的。陈先生是这样谈起认识刘藕生的:初接触石湾陶塑的时候,只知道数位鼎鼎大名的陶艺家,心中并无刘藕生其人。然而在参观一次“陶塑展”时,一件放在角落里、不大显眼的大水纹釉陆游像却深深吸引了我。他那饱经风霜的脸部,一双瘦骨嶙峋、紧绷在胸前的大手,就象在陶像上所刻他的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样,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当时,我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由于那时手头拮据,未能即刻把塑像买下来。后来还是妻子深知我心,助我一臂之力,又幸展览会尚未结束.我终于如愿以偿,把该作品买了回家。此后,刘藕生的名字开始走进我的脑海里。
  刘藕生十二岁就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后被选拔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成为国内著名雕塑家潘鹤、曹崇恩的弟子。他善于博取众长,举一反三,独创法门,形成自己的风格。石湾近代陶塑名家潘天寿和陈祖,是他最为服膺的两位。潘的雄健清新,奇崛峭拔;陈的姿态飘逸,形体突元,给他以启迪。陈先生在谈到刘藕生的作品时说:藕生的作品以大写意的“捏塑”作为表现形式,并要求不断创新。因此,他所塑的虽然都是为人所熟悉的历史,传说人物,出现的形态却是出人意表,别开生面。藕生往往是在追求一种意念,在稚拙浑朴的手法下,却以细腻的质感与色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正是在这种孜孜以求的艺术创新中,他塑造出《李小龙》、《陆游》、《苏东坡》、《辛弃疾》。《屈原》、《钟馗》等一系列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获得读者的赞赏和喜爱。
  在新加坡,陈建坡先生开不是一个富翁,可是在接受了藕生的作品之后,或许是双方性情和艺术观点相接近,对他的作品极为沉迷。一见到藕生的作品,往往不惜高价收购。有时甚至还未看到藕生的作品,就已经先付款项。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先生通过一位售卖石湾陶塑的香港海员,带给藕生第一封信及两本画册,表达了一份仰慕的感情,也作了一些艺术上的交流和探讨。从此,陈先生与藕生的关系由欣赏他的作品,发展成一份真挚的感情交往。
  出于对刘藕生陶塑作品的热爱,基于“艺术贵乎共赏”的信念,去年五月,陈建坡先生自费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院画廊举办了“刘藕生陶塑展”,八年来,陈先生一共收藏了刘藕生六十余件作品。展览会一律免费入场。
  陈先生在“陶展”的招待会上说:“我想借这次欣赏会和出版一本作品集,作为对藕生兄的一种鼓励。寄望他珍惜自己的才能,认真严肃,努力不懈地攀登艺术高峰,为石湾陶塑作出新的贡献。”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女神的彩翼毫无阻拦地飞越每一个国度,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传递各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和浓厚情意。我们祝愿中华大地灿烂文化艺术的光辉,在世界各国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树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