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意识的尝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2591
颗粒名称: 超前意识的尝试
其他题名: 《制陶篇》创作小记
分类号: J222.7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骆启泉合作创作的《制陶篇》画作的变体和创作过程。1987年,作者接到了日本友人的请求,希望创作一幅陶瓷制作的画作。作者选择了纸浆制作法,通过描绘陶器制作的过程表达了古朴和深沉的历史感。作品参加了展览,并荣获了省中国画优秀作品评选。后续作者将作品改为长卷和主轴国画,并采用水洗和火灼的方式对画面进行破坏和修复。作者认为艺术家需要勇气和创新,提供一些前人没有的东西。
关键词: 制陶篇 骆启泉 陶瓷制作

内容

我和骆启泉合作的《制陶篇》一画,三年之间变体三次,值得作一小记。
  一九八七年夏天,日本友人森先生来信,希望能搞一幅陶瓷制作的画。当然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题目。不仅仅因为我毕业于陶瓷专业,也不仅仅由于我在石湾蹲过窑灶,而主要的是制陶本身的内涵。制陶是人类改造自然力的一大发明。日本友人的愿望,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尊崇。于是我们动笔了。我们的任务是通过视觉形象加以艺术表现。问题是用何种媒介来传达。由骆启泉新创的纸浆制作法,其材质肌理的质朴感,为主题的展现找到了载体,而由人物活动和陶器,窑灶的组合构成,则为主题找到形式的表达。从“捣泥:,“成型”、“装窑”、“烧灶”、“出品’各个场面的逐一展示,看起来只不过是劳动过程的描绘,自然、平凡、拙朴,由于选择了纸浆这一载体和形式表达结合,古朴、深沉的历史感表现出来了。这件作品参加了日本宫崎县日中文化交流展和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
  一九八八年夏,我们又把《制陶篇》重新绘制为7000M×90CM长卷国画,一九八九年春,再改画成3000M×180CM主轴国画。国画制作为绢本。我从日常的水洗布中得到启发,画好后加以水洗,水洗后再以火灼。水洗、火灼均是对完整的破坏,经过装裱,使残缺再获完整。这种“返残复旧”的制作法,将画面追寻历史轨迹,主题更显深沉。把一件完整的物件(如一把六弦琴)打碎,实行武力分解,再由作者按自己的感受重新拼合成画面,这是一种现代的表现手法。我对《制陶篇》作残缺性的破坏,也可以说是一个现代表现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料证明中国画有此作法。
  据了解,中国画《制陶篇》评为省中国画优秀作品,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一种全新的画法,要得到承认、接受,殊不易也。由此可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意识也不断地走向现代,艺术家需要胆量(其中包括不要怕别人能否接受),作为一个艺术家总得要提供一点前人所没有的东西——这也算是《制陶篇》创作几个春秋的一点感受。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自强
责任者
骆启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制陶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