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妖」—歌春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1626
颗粒名称: 「国妖」—歌春桥
分类号: I247.5
摘要: 本文章片段共517字,是关于“红影组”与《电影戏剧四十年两条路线斗争纪实》中“英勇旗手”的冲突及转折的故事情节,是符合文章主题的合理内容。
关键词: 佛山市 文学 长篇小说

内容

他们在穿过徐家汇藏书楼那扇小门之前,对于“英勇旗手”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他们的心目中,将要编写的《电影戏剧四十年两条路线斗争纪实》,红线的代表人物是江青,黑线头目则是“四条汉子”。他们步入徐家汇藏书楼,就是为了查找“红线”怎样斗“黑线”的历史资料。
  他们几乎已经能够熟背《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林彪在《纪要》中,对江青作了高度评价:“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是内行”。
  他们也记得,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陈伯达在北京广播学院的讲话中,对江青的赞扬:“江青同志是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江青同志是“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革命的,有三十五年的斗争历史。江青同志是我党的好党员,为党做了很多工作,从不出头露面,全心全意为党工作。
  面对这样的权威性评价,他们心目中的江青形象,如同他们厂里巨幅宣传画所画的那样:穿着军装,手持鲜红的语录,背后是哗啦啦飘着的革命大旗……
  然而,这群年轻人在藏书楼里懵头转向,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查到江青三十年代鲜红的历史。
  他们请求葛正慧当书山报海的向导。
  葛正慧当然满口答应。
  不过,对于这几位读者,用不着象对西安交通大学红卫兵那样的辅导了。葛正慧不动声色,只消把一颗颗“炮弹”搬出来,放在他们的面前,就可以了。
  《电通画报》。《大公报(星期影画)》。《大晚报》《申报》。《青春电影》。《时事新报》。《民报》。《中央日报》……葛正慧来回搬运“炮弹”,忙得满头是汗。
  初是惊讶,继之疑惑,进而沉思,终于怒形于色。“红影组”的年轻人们,万万意想不到,蓝苹当年竟然是那样的角色。
  历史最诚实。历史无法用油彩化妆。那些三十年代众多的报刊,活生生地勾画出当年的蓝苹形象。
   “红影组”恍然大悟:三十年代的电影演员蓝苹,才是本色本貌;六十年代的“中央文革”第一副组长江青,倒是浓妆艳抹的演员!
  蓝苹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曾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红影组”的年轻人们只是看看那些报道的大标题,就已休目惊心了:
  《蓝苹在电通时代的五角恋爱》;
   《为来为去为了一个宝贝的蓝苹,影评人唐纳二度自杀蹈海获救》?
  《唐纳蓝苹交恶原因:蓝苹想出风头,用的是美人计》;
   《悲剧闭幕喜剧展开蓝苹章泯 蜜月旅行》……
  哦,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英勇旗手”的真实形象!
  “红影组”的组员们面面相觑,那本《电影戏剧四十年两条路线斗争》不知该如何下笔!
  有人秘而不宣,有人避而不谈,也有人挺身而出,准备“炮轰江青”。
  就在这时,北京电影学院司徒某某一路人马,也穿过那扇小门,进入藏书楼。他们也是为了收集江青在三十年代的“光辉事迹”,把照相机对准一页页发黄的电影画报
  也就在这个时候,游雪涛小组的触角,伸向了徐家汇藏身楼。
  一九六八年的“四·一二”炮打刚过去,游雪涛的眼睛,便盯住了徐家汇藏书楼那扇小门。北京电影学院的这班人马到得最晚,却最早被“扫雷纵队”发觉——因为“扫雷纵队”的密探进入藏书楼之际,司徒某某一伙正在那里翻拍照片
  紧急情报立即送到游雪涛手中。
  这一回,游雪涛并不急于下手抓人。他派出一个姓朱的密探,与司徒等人混在一起。朱某是上海电影界人士,很快就跟司徒混熟了,想弄清他们的背景。
  朱某密报:司徒一行,住在上海越剧院学馆,在住处大声地讲江青坏话……
  游雪涛向张春桥密报。
  “抓!”张春桥下达了命令。
  就在游雪涛带领队员们扑向上海越剧院学馆时,却扑了个空——司徒一行已经走了。
  “上哪儿去了”他们打听着。
  “听说去杭州了。”(三十九)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游雪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