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有条“高第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1548
颗粒名称: 三水有条“高第街”
分类号: F06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南影剧院附近的浅街窄巷“高第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顾客和游人。其魅力来自于各式各样的摊档和流动的补鞋妹,以及林林总总的小百货、书摊、果店、成衣、五金、凉茶等丰富的货物。三水“高第街”的商户大多数是个体户,他们多数是离乡不离土的“移民”,通过在“高第街”经营,许多人变得富裕起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高第街”更具魅力,如果你前往三水,不到“高第街”一睹其姿容,可能会感到遗憾。
关键词: 三水县 高第街 经济发展

内容

西南影剧院以它雄伟的英姿,矗立于县城的中心;而三水“高第街”,又以它绚丽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你一种遐想,一种回味,一种思索。这条冠以“高第街”美誉的浅街窄巷,却有它不同凡响的地方,以其独特的风韵、神奇的魅力、妖娆的容貌,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顾客和游人,令你流连忘返。
  三水“高第街”,地处文锋中路,全长约400米。别看它的店铺低矮、陈设简陋、装璜一般,但却是人流集中的“热点”,也是西南镇人流量之冠。不管是港澳同胞、归国华侨,也不管是四乡村民、省内外商人,他们都喜欢到“高第街”猎奇购物,开开眼界。它为什么有这种魅力?当然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时代歌女,更不是挤眉弄眼的路边店服务小姐。这条“高第街”以它色彩鲜艳、琳琅满日、目不暇给、应有尽有各种货物取胜。难怪人们说它是西南的商品展销市场,是县城跳动的脉搏。
  人们走进“高第街”,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摊档,一档档,一排排,象一条长龙似的展示出来,叫卖声,单车铃声,喇叭声,讨价还价声,金属敲击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粗犷悦耳的都市协奏曲,演奏出优美的时代乐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群从浙江来此地谋生的补鞋妹,她们穿着朴素、憨厚沉实。从她们身上找不到半点时髦痕迹,但却具有浙江姑娘那种凤韵和柔情;她们虽然不擅外交辞令,但却热情和霭、笑口吟吟地招徕顾客光顾。别看她们使用的工具简单,只有一张矮凳、一个补砧、一架鞋车,可生意兴隆,收入可观,胜过一个教授的收入。
  三水“高第街”,流动的摊档和固定的商店互相辉映,浑然一体,具有情景交融、物我凝聚、谐和自然,表现出它的特有个性。在这里,不仅有林林总总的小百货、书摊、果店、成衣,五金、凉茶,还有风味独特,煎炒炖焗的小食店,散发出阵阵香气,香了街心,香了行人,令人垂涎欲滴。至于猪鸡鹅鸭、蛇狗猫免,也必须经过“高第街”处前往购买。三水“高第街”,比广州“高第街”,从货物的种类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某些方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入黑,三水“高第街”灯光璀璨,游人如鲫,热闹非常。尤其是“高第街”的北段,靠近西南影剧院那处,更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衣香鬓影,笑语喧声,充满着都市夜生活的诗情画意。有人说这儿是热流,是浪花,是冲击波,我看这种种比喻都很贴切,它确实扣动着西南的心脏,使频率在不断的加快。
  三水“高第街”的商户,绝大多数是个体户,不少的人还是离乡不离土的“移民”,虽然做些小生意,表面上看来很“低波”,但发了财的大有人在。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年生活比较困难,曾在我的面前叫苦不迭,自从在“高第街”开了个成衣档,经营得法,现在已经“鸟枪换炮”了,搞到家肥屋润、身光颈靓。此后,我相信“无商不富”这句名言了。
  三水“高第街”,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更具有吸引人的神奇魅力,如果你前往三水走一趟,不到那儿一睹其姿容,也许令你感到遗憾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桂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