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在向繁华之地冲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0252
颗粒名称: 盲流,在向繁华之地冲击
其他题名: 佛山收容遣送中转站的见闻与思考
分类号: D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盲流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盲流是指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流动到其他地方寻求生计但没有户口和正当职业的人。然而,许多盲流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给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危害。各地成立了收容遣送站来收容和安置这些人,以维持社会秩序。文章还介绍了一个拜访佛山收容遣送中转站的经历和该站的统计数据。
关键词: 盲流现象 社会影响 经济发展

内容

盲流,《辞海》上并没有这个词。不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指从甲地跑到乙地,既无户口,又无正当职业而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员。
  当旧的经济发展的格局被打破之后,盲流之“汹涌”也就日甚一日了。尤其在繁华富裕之地,受到盲流的冲击则更为厉害。
  不能说所有的盲流都是坏人,但相当多的人为了不流回原地,渐渐走上作奸犯科之路,对人民生活,城市管理造成了危害。于是,各地先后成立了收容遣送站,将盲流人员收容起来,在站内“储存”着,十天半月之后,凑够了人数,从哪里流出的送回哪里去,以维持社会应有的正常秩序。
  一个冬雨浙沥的早晨,我造访了佛山收容遣送中转站。这座封闭式的大院位于石湾三友岗一个角落。打开铁栅,负责人将我引领进一块方地。周边是一排平房,黑色的窗洞门洞一个紧挨一个。见有人进来,一张张面孔争着在黑洞前晃动,或怀着戒备,或兴奋好奇或木无表情。屋外的地上,随便放着饭兜,屋内,只有一张连成一片的大床铺,两层,很低矮,上下都挤满了人。他们不感到压抑吗?不向往窗外那一片自由天地吗?
  “站长,春节时能否放我回家啊?”一个调侃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接着是一阵无所谓的嬉笑。这笑声里似乎没有压抑,也没有向往。
  在女收容室,我透过铁窗瞥见一个戴近视眼镜、面目姣好,作低头沉思状的温文女子,十足大学生的模样。若在其它的环境里,谁会相信她竟是一个已经偷商店不少东西的盲流?
  在这里,一日两餐,有吃有住,虽暂时失却自由,却也不用劳动,不愁温饱,对某些人来说还真不错呢。然而,他们有没有想到作为人应有的自尊自爱,有没有想到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为此付出的代价?光是伙食,政府每月就得付上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说盲流人员就象潘多拉盒子里的灾祸,也许过于言重了,但若放任不管他们,社会还真不知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还是先看看佛山收容遣送中转站去年的一些统计数字吧。
  去年1至10月,共收容1472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71人,50岁以上45人,少年儿童44人,其余均为青壮年。流出地区,外省有697人,本省各地有739人,市属各县有36人。这些人中,违法的有910人,占总人数61.8%,有偷单车的(578人)、有炒卖戏票的(104人)、有赌博的(140人)、有行骗的(25人)、有打群架的(27人)。这些人的违法程度虽然都较为轻微,但数量却是惊人的,不及时收容遣送他们,他们就会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另外,那些并未违法的行乞、捡垃圾那类人,队伍也相当庞大。城市的文明建设实际上已受到了明显的威胁:单车失窃,弄得人人自危;路边的垃圾常常被翻得乌烟瘴气;大桥下成为他们煮饭、烧水、聚居之所……。有关部门曾买好车票送走一批捡垃圾的盲流,过不多久,这些人不仅自己跑回来了,还引来了更多的人。其实,他们在此生活不一定比在家乡强,有的人甚至只能靠捡剩饭、烂水果度日,难道是那种“面包会有的”——梦想有朝一日发大财的心态,在主宰他们日复一日地熬下去?
  外省人居多,年龄小,违法形式离奇多样,是近年来收容对象的新特点。据说某省一对夫妇合伙来此骗婚,他们到农村物色到一些“王老五”,男的谎称是女的兄长,“兄妹俩”与“王老五’谈妥婚约,索取礼金及回家路费,然后去如黄鹤。待“王老五’追寻上门,方知地名人名均属子虚乌有。偶有“醒水”的“王老五”及早发现破绽,半途把“黄鹤’截住,才使真相大白。
  更离奇的是,一些地方的乡村政府,竟然高价出售行乞证明,被遣送回来的盲流人员,只要花上20元,又可大摇大摆地踏上盲流之路.
  种种迹象表明,直至现在,盲流对繁华之地的冲击似乎还未开始减缓。如何有效地遏止住这股汹涌而来的盲流?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新课题。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晓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