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妖”—张春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9999
颗粒名称: “国妖”—张春桥
分类号: I25
摘要: 本段回忆材料记述了曹荻秋和魏文伯对于保护常溪萍的努力,以及江青要求曹荻秋将常溪萍的大字报送回上海的情况。曹荻秋嘱咐秘书将大字报送回上海,并在教卫部和华东师大贴出。此外,材料还包括了曹荻秋的个人背景和与上海的深厚关系,以及魏文伯的幸运复出。最后,聂元梓和孙蓬一被派来上海,住进衡山宾馆。
关键词: 大字报 上海 斗争

内容

曹荻秋的那份回忆材料,在记述了会见邓小平的经过之后,继续写道:
  “不几天,江青在会场上见到我,对我说:常溪萍这张大字报你们如不送回上海,你们市委要被动的。“
  在小山一般的档案堆里,笔者又寻到另一份重要材料。那是魏文伯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写下的亲身回忆,这位喜欢书法的高级干部的潇洒的字迹起了“旁证“作用:
  “一九六六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有一天散会的时候,当曹荻秋和我出会场门外的时候,江青赶上来质问曹荻秋:
  ‘北大写给华东师大常溪萍一张大字报,如果不在华东师大很快地贴出来,你们上海市委就要被动。’江青讲这话的时候,我在场亲耳听见的,也看见的。“
  曹荻秋迫于无奈,只得嘱咐秘书道:“把那张大字报交机要交通员带回上海,在教卫部和华东师大两个单位贴一贴就行了。“
  曹荻秋原名曹仲榜,号健民,一九〇九年生于四川资阳。父亲曹品江在小镇上开酱品店。二十岁那年,曹仲榜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改名曹荻秋,是因为他喜欢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从一九三一年他来上海出任左翼中国文化总盟秘书以来,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结下深缘。正因为这样,解放后担任过重庆市市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他,会在一九六五年十月出任上海市市长。“文革“中,他受尽磨难,于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九日逝世于上海。很遗憾,他没有亲眼见到张春桥的末日。
  魏文伯比曹荻秋年长四岁,出生于湖北新浙县的农民家庭。一九二六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比曹荻秋幸运,能在“文革“后复出,担任司法部部长,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病故于上海。
  幸亏曹荻秋和魏文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把关于那卷黄纸头的前前后后的经过,与邓小平、康生、江青、张春桥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写成文字,留诸后人。
  曹荻秋还保存了张春桥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同样至关重要。我在档案中,查到了这封信:
  荻秋同志:
  北大的斗陆平计划,有一条要把常溪萍揪回来斗争,已经贴出去了。据康生同志告诉我,江青同志有一次在毛主席那里也说要把常溪萍揪回来斗。此事,请你回去后同市委同志好好议一议,不然很被动。
  春桥
  12/ⅢV
  不过,回到上海之后,曹荻秋、陈丕显、魏文伯仍然想方设法保护常溪萍。聂元梓鞭长莫及,在北京干着急。
  江青和张春桥决定对上海采用“北京模式“。攻下中共北京市委这“堡垒“,从北京大学轰开局面。看来,要把华东师范大学作上海的“北京大学“,把常溪萍当作“陆平“而“大炮“依然是聂元梓……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三次北京至上海特别快车旋风般驶入上海北站。从软卧车厢走下一男一女,都戴着雪白的大口罩,披着绿色军大衣。男的是北京哲学系中年教师孙蓬一,女的便是聂元梓。
  奉张春桥之命。“中央文革“驻上海记者站记者甄某带着几个红卫兵,前来接站。半小时之后,聂元梓和她的“副帅“孙蓬一住进衡山宾馆。(9)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曹荻秋
相关人物
魏文伯
相关人物
常溪萍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