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富之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9676
颗粒名称: 勤富之德
其他题名: 新加坡考察拾记之三
分类号: K339.9
摘要: 本文介绍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储蓄率闻名世界。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稳步上升,新加坡的国民储蓄额也逐年上升。政府通过实施住房计划和强迫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未来的保障。新加坡人注重节俭和储蓄,未雨绸缪,勤劳苦干,使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经济烦恼中都能游刃有余。
关键词: 新加坡 经济发展 住房计划

内容

新加坡和一些东方国家一样,节俭一直被视为传统美德。新加坡人爱节俭、善储蓄已是举世闻名,其国民平均储蓄额之高,足以令众多富裕的西方工业国相形失色。
  过去一、二十年来,新加坡经济发展出人所料,从一个中产社会发展为一个发达社会。人们日渐富裕,国民收入稳步上升,这是造成储蓄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受薪阶级定期缴交公积金,劳工人口失业率低之又低,以及未成年的依赖人口百分比逐渐下降,也有助于国民储蓄额的上升。许多新加坡人都因收入增加而逐渐攀上更高的社会阶级。1980,只有562名新加坡人月收入万元以上,去年已增至3217人,多了六倍。月收入5000元至9999元的则从2662人增至16286人。但是,他们有钱也不乱花。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新加坡国民的累积储蓄总额突破300亿元,1984年已增到632.6亿元;即使是1985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虽然转缓,但国民的累积储蓄额仍然上升,总额增加64.48亿元,增幅达10%。1986年,随着经济的猛力回弹,新加坡国民的累积储蓄额增到754.18亿元,一年内增加56.9亿元,增加8%。1987年,其累积储蓄额增至835.29亿元。以个人平均额来说,新加坡国民的平均储蓄额可以说是按年递增,1983年的国民平均储蓄额是22630元,1987年已增至32000元。这种升高的趋势,确实使得个人储蓄率愈来愈低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以及发生“寅吃卯粮”、储蓄率为负的北欧瑞典都相形失色。新加坡人做到未雨绸缪,勤劳节俭多储蓄,既不会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捉襟见肘,也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岁月中把经济的烦恼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新加坡,我曾向裕廊镇管理局的公共联络官郭小姐问及:新加坡经济迅猛发展,人民日趋富裕的奥秘何在?她不假思索,迅即答日:“那就是有魄力的政治领袖,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良的社会设施,严密的组织管理,先进的通讯设施,再加上苦干的人民。”寥寥数语,简单明瞭,内涵丰富,听了令人叹服。最后,他又补充说:“政府永远把好处归于人民。”我抢过话头追问:“何以见得?”她即以“居者有其屋”一例说明。原来,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大多数人口住在破房和窝棚里。1961——1980年,实施了四个五年住房计划的结果,建成住宅37.5万套,1981-1985年又建成15万套。目前,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上,八成人口住在政府建的公寓内。每个居民区约有12——20万人,住在2.4万——4万套房间之中。租金约占工资的10%。每个住宅区就是一个小城市,商业、服务、学校、体育、文娱、交通等设施相配套。其建房资金,主要来自公民“强迫储蓄”的中央公积金。政府法律规定,雇工和雇主每月都要按一定比例强迫储蓄工资,存入中央公积局,只准领利息,死亡、退休或出境才许领出本金。政府拿出这笔钱来建设和经营住宅,再把建成的住宅出租或出卖给储户,购屋款自公积金中扣除。按照有关规定,全国绝大部分的家庭能够享受租屋或买屋的权利。而且房价比较低廉,市中心一套三间的住房,大约扣除10年左右的公积金就足够了,人们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我还问了那位郭小姐,一般新加坡年轻人现在生活中的标准是什么,她一连数下“五个子”:一个妻子(丈夫),二个孩子,三间房子的屋子,四个轮子的车子(汽车),五位数字的摺子(存款)。我想,对新加坡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标准大概不算太高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甄灿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