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陶都腾起一条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7850
颗粒名称: 南国陶都腾起一条龙
其他题名: 发生在石湾耐酸陶瓷厂的一场技术革命
分类号: F279.26
摘要: 1984年下半年,南国陶都石湾成为全国建陶行业参观的热点,耐酸陶瓷厂的技术革命影响了中国建陶工业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石湾 耐酸陶瓷厂 技术革命

内容

1984年下半年,南国陶都石湾成了全国建陶行业参观的热点,给这个静谧的工业区增添了喧闹的气息。人们不是为了观赏石湾公仔而来,而是因为那里的耐酸陶瓷厂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建陶工业历史进程的技术革命。
  32:1促使了「龙」的觉醒
  石湾,有着700年陶瓷生产的历史。从南宋开始,这里的陶瓷便作为“龙”的信物,源源不绝输往东南亚。近百年来,“龙”酣眠了,三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了炉窑革命,而我们直至解放初期仍然沿用祖宗传下来的龙窑,手工操作的大军,在精锐的机械化部队面前吃了败仗!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龙”的大地解冻。1981年,以制造陶瓷生产线著名的意大利唯高公司希望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派其远东经理伊力先生前来探路。市陶瓷工业公司经理周棣华有意让属下厂引进一条自动化彩釉墙地砖生产线,可人们一听说要贷款几百万就裹足不前,眼下就看耐酸陶瓷厂的了。
  老厂长谭炳泉是厂的“开国元老”,从制造耐酸缸、耐酸水管到生产彩釉砖,近30年的甜酸苦辣使他深知,要振兴石湾建陶工业,不动大手术不行。然而吝啬的时代始终没有给他机遇。如今机遇到来了。谭炳泉和助手们反复对比了国内目前使用的隧道窑和国外的辊道窑,观看了伊力先生带来的幻灯片。带电脑监测的自动化生产线,多如繁星的建陶产品,使他们看得眼花缭乱。特别是接触到23:1这个强烈的反差(隧道窑的烧成周期为23个小时,辊道窑仅1个小时),老厂长下决心拍板了。32:1,这意味着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一年多生产几十万平方米彩釉砖,不几年就能挣回本。送上门的机遇可不能让它溜掉啊!
  “龙”的子孙觉醒了。1982年3月,引进设备合同正式签订。文明古国最古老的一个行业,终于摆脱了手工操作旧传统的羁绊。
  45个日夜,焕发了“龙”的潜识
  合同签订不久,厂里派出一个9人小组赴意大利米兰作为期45天的实习。
  副厂长卢敦穆(现任厂长)是第二次到这个西方文明古国作客。他毕业于华工硅酸盐专业,1964年分配到厂,和捏捏烧烧打交道近20年,对中国陶瓷工业的盛衰了然在胸。马可·波罗访华时,意大利人还不会制作瓷器,如今他们跑到前头去了,“师傅”倒过来要向“徒弟”讨教了。不过,伤感无济于事,眼前要做的是如何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中国人的工厂决不当“殖民企业”,购买生产线是为了自己能制造生产线。从洽谈开始,卢敦穆就用一只眼盯住购买设备,另一只盯住消化吸收。
  米兰是个富有南欧情调的城市,但实习小组没有闲情逸致去领略她的旖旎风光。实习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早上驱车百多公里从下榻的旅馆赶到工厂,中午不休息,晚上回旅馆学习讨论。上馆子固然无缘,连理发也从国内带来推剪自己动手。这种劲头使主人也为之感动,说:“中国人干起来简直不知疲倦!”
  意大利专家讲授很认真,但只限于让学生懂得正常的生产、管理,其他就绝口不谈,甚至不让接触。这也难怪,购买设备与购买技术是两码事,后者是要多付几倍价钱的。这样,实习小组只好细心观察、琢磨,晚上集中全组见闻,集体攻关,一天搞不清楚,第二天重来,直到弄懂为止。
  引进设备的安装,是45个日夜实习的延续。在长达5个月的安装中,凡涉及关键部位的,意大利专家都亲力亲为,中国人根本不让沾边,连在旁边观看都给支使开去;至于图纸,那更是绝密,安装完了当着中国人的面烧掉。不过,这也难不倒中国人。不让观看吗,他们组织几批人马,这批给支使开,另一批跟上,专家们动过哪些地方,如何动法,都作了记录;不给图纸吗,他们利用专家休息或外出游览,对未安装部分进行测绘,搞出近千张图纸。当然,他们并不满足于“偷师”,还结合实际积极提改革建议,使洋更好地为中用。引进线原来是烧石油气或天然气的,当地缺乏这些资源。他们和意大利专家一起动手改革,使洋机能用上热值仅为前者1/3的半水煤气。
  天道酬勤,引进线刚安装完毕,中国人也基本掌握了辊道窑制作的诀窍。1984年5月,引进线正式投产,7月便开始了仿制。这是一场高效率的战斗,边设计,边出图纸,边施工,仅9个月时间,全国第一条国产自动化彩釉砖生产线便欢快地运转,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都不亚于引进线,而投资则节省了近40%。到来参观的同行无不由衷地赞道,你们边引进,边消化吸收,走出一条新路子!
  四个突破显示“龙”的活力
  第一条国产线的诞生,基本结束了花大量外汇进口整机的局面,但它毕竟是仿制的,一个国家只仿制不创新,就只好永·远踩别人的脚印。
  1986年10月,第二条国产线着手研制,创新的重担落在以不到30岁的副厂长李国强为首的设计人员肩上。
  根据出国考察人员捎回来的信息,国际上彩釉墙地砖生产的新动向是“两长一大”:炉窑长,喷釉线长,砖块规格大但具体怎么搞,手头上一点资料也没有。李国强他们只好摸着干,一面刻苦钻研,一面发动群众,全厂积极行动起来了,不论是第一线工人,还是科室干部,纷纷结合本厂实际、生产实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大大开拓了设计人员的思路。生产线从设计、研制到安装,凝聚了全厂工人、干部的创新意识。
  今年5月,新的国产线正式加入彩釉砖生产大军的行列,它青出于蓝。实现了四个突破:
  ——炉窑长83米,为国内同类型生产线之最;日产彩釉砖2,000平方米,比引进线日产提高一倍;
  ——能生产400×400毫米大规格砖,目前国内只此一家;
  ——大大降低了能耗。引进线的电脑监控系统来取分区控制,区与区之间温度难免出现差异。第二条国产线则大胆采取整体控制,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炉窑气氛,保证了升温曲线,达到节能的效果。引进线每平方米产品消耗煤气10.33立方米,第二条国产线只需6.22立方米。同时,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大规格砖的正品率达到71.13%,赶上了引进线。
  ——率先实行全封闭大循环工艺。传统工艺砖坯喷釉后要储存8个小时才进入炉窑,陶瓷术语称为陈腐期,其间搬搬转转,造成半成品损耗多,虽然多次对储存手段进行改革,效果仍不理想,成了“老大难”问题。第一线工人提出,能不能把炉窑与喷釉线联结起来,取消陈腐期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但古今中外还没有先例。为此,厂部连续召开会议,健对每个技术细节作了充分研究,进行小批量试验。结果,新工艺取得完全成功,不但半成品损耗比原来下降了100%,而且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省了人力和设备费用。
  四个突破不仅在国内同行业引起震动,它的幅射波还影响到海外。今年10月,卢敦穆在联邦德国慕尼黑考察时见到伊力先生。伊力先生见多识广,但对全封闭大循环这一新工艺却是不久前才有所听闻,在钦佩之余,他表示了要到石湾看看的意向。
  还在米兰实习的时候,卢敦穆就对同伴们说过:“引进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如今,他们的理想初步实现了。从西方辊道窑开始在中国落户之日算起,仅4年时间,西方人就隐约感闻“龙”前进的步伐声!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国芬
责任者
霍锡流
责任者
崔力康
责任者
谭炳泉
相关人物
卢敦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石湾耐酸陶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