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银路”通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7719
颗粒名称: 条条“银路”通乡村
其他题名: 我市地方公路建设掠影
分类号: U41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佛山市的公路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大力推进,全市地方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85公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交通建设也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镇村企业的发展。全市地方公路建设的日益发展,将促使我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关键词: 佛山市 公路建设 交通

内容

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宛如一条条银链贯通佛山各地农村。它使城乡联系更加密切,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高兴地说:公路成了我们致富的“银路”!
  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但佛山过去的地方公路大都是弯多路窄、设计标准低、通过能力弱的沙土路,有的乡村只有羊肠小道,根本不能通汽车。“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地着力抓好公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据市交通局初步统计,10年来全市交通部门投资和地方集资用于地方公路建设的资金达1亿多元,新建地方公路320公里、桥梁48座,铺筑水泥路近200公里。现在,全市地方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85公里(含省未接养的补助里程数);全市53个镇全部实现通车,719个村通车率达90%。让我们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去看看交通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吧!
  南海县石村过去只有一条沙土路通往佛山、广州,晴天沙尘滚滚,雨天一片泥泞,外商进村谈生意,给多少钱请“的士”也不愿去。石人不愿被一条烂路堵死财路。去年,该村筹集资金75万元铺了一条长3.2公里的水泥路。7月份通车,年底就与外商合办了两间针织厂。接着,又以联营和独资的方式办起了机械厂、机床配件厂、洗衣机配件厂等村级骨干企业;今年又有轧钢、针织、五金等32间集体和个体企业在公路旁的工业开发区落成。地处南海县西部的丹灶镇过去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被称为南海的“西伯利亚”。1979年以来,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架设了横江大桥,新建、扩建水泥路16公里。镇内的伏水坡一带原是荒凉的乱葬岗,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可行。如今,这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工业大道,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初具规模,一片繁荣景象。目前,全镇已拥有机械、铸造、铝型材、电镀、家电、五金纺织等企业375间,机床、铝型材、烤鸭炉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交通的改善也促进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镇内涌现了大批种养专业户、运输专业户、“水稻村”、“水果村”、“水产村”和“剑花村”。
  交通建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顺德县著名侨乡均安镇,由三个孤岛组成,被三条江河隔绝,由于交通不便,侨胞都不愿回乡投资。近几年,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新建和扩建了总长22公里的均榄路、均南路和星搓路,形成北至县城,南至中山、澳门,西至新会的公路网络。现在,从均安到小榄只需走9公里。交通设施的改善引来了大批外商,“死三角”变成了“活三角”。至今全镇办起70多家中外合资和“三来一补”企业,镇、村企业发展到145家,70%是外向型企业。
  条条“银路”通城乡,致富之路更康庄。我市地方公路建设的日益发展,必将促使我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