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布「王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6815
颗粒名称: 牛仔布「王国」
其他题名: 记佛山市石角棉织厂的崛起
分类号: F407.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朝东村是珠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普通村落,因其与城镇紧密相连,自1979年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它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村。石角棉织厂是该村的主要经济实体,也是佛山地区的创汇大户,去年为国家创汇200万美元。该厂拥有先进的织机和染织设备,形成了漂染、织造、后处理一条龙的工艺。此外,朝东村还注重信誉和友谊,与周边县市的廿多家色织布厂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佛山市 棉织厂 牛仔布

内容

这又是金三角的一个奇迹:佛山市郊一条小村,成了一个创汇大户和全省最大的牛仔布生产“王国”。它每天的牛仔布生产量,可从车间一直铺到广州。人间织造的春光,逐渐使城乡的界限消失了……
  小村古名石角,现称佛山市石湾区朝东村。但是,现在已很少人叫它的村名。而它的主要经济实体——石角棉织厂已名扬海内外,不久前,我慕名访问了它。
  纺织城——创汇大户
  朝东村是珠江三角洲上一条普通村落。因为与城镇紧紧相连的缘故,一向得天独厚。其肥美的塘鱼、青绿的蔬菜和鲜嫩的竹笋,使村里的经济收入在环市镇中长期名列前茅。但是,按人均收入算,1979年,也不过是250元而已。随着改革春风而带来的农村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小村一下子脱颖而出,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村。去年,全村工农生产总值4850万元,人均创值2万多元。这在石湾区是首屈一指的。
  来到石角棉织厂时,村党总支书记冼国梁是以市朝东工贸实业公司和石角棉织厂的双重经理身份来接待我们的。他首先带我们参观了石角棉织厂一个刚投产不久的车间。边参观,他边介绍,该厂是1980年以补偿贸易形式办起来的,有职工540人,拥有320台引进的阔幅织机,其中56台是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在车间里,我们看到工人的劳动效率甚高,两个人便看管14台无梭织机,比省内同类的乡镇企业少用三至四人。据说,这已达到香港的管理水平。自从1985年转产牛仔布后,并引进了浆染联合整涤机等先进染织设备,形成漂染——织造——后处理一条龙工艺,使该厂生产锦上添花,牛仔布产量逐年增加。去年产量400多万米,产值3128万元,占了全公司产值的六成。产品除销售国内各省市外,还通过香港转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去年为国家创汇200万美元,人均创汇3700美元。今年头三季,又出口创汇173万美元,产值比去年同期增82%。现在的朝东村,已成了佛山的创汇大户之一
  “信誉与友谊比金钱重要”
  与石角棉织厂配套、刚刚投产不久的漂染厂,是一幢四层的生产大楼。冼经理告诉我,这虽是只有90人的小厂,但拥有30台煮炼、漂纱、脱水、上浆、整经等全套漂染设备。投产时间不长,却以保质保时的服务而赢得了信誉,已与附近的县市的廿多家色织布厂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厂的经营有了良好的前景。厂负责人说,为急别厂所急,有时连3扎红纱的任务也接了过来。
  说到信誉,冼经理感触尤深。他说,对内商外商,我们都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但友谊比金钱重要,石角棉织厂就是靠信誉与港商合作,把企业越办越好的。办厂初期,他们资金、技术都有困难,港商除了在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外,还派出两名师傅前来指导。厂职工亦虚心学习,严把质量关,保证达到港方要求,几年来未有退过货。港方车辆来运货,不管深更半夜,或刮风下雨,厂方均作好准备装货,从不误时。因此,彼此合作愉快,经营便不断扩大了。
  “我喜欢这里办事利落”
  朝东村现在已拥有以石角棉织厂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体系,除了漂染,织造外,还有棉布整理、制线、打纱及纺织器件等,共十一间配套厂。小村如今已展现出一个纺织城的雏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一批技术及管理人才正向这里集结。石角棉织厂及其几个主要配套工厂负责人大多是纺织行业的老行尊,有的是从工厂“退”二线来的,有的是专门申请来的,如今,都在厂里大展身手。一位从城里来到漂染厂的负责干部说;“我喜欢这里没有包袱,办事干脆利落。”他举到引进无梭织机一事,本来,某国营厂与石角厂是一起搞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以正式投产算,两者之间足足差了半年时间。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及对于有志干点事业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吗?这位责负人的话,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启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