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旗、国徽、国歌、国都常识(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6111
颗粒名称: 关于国旗、国徽、国歌、国都常识(二)
分类号: D621.6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国徽,包括国徽的组成和含义。它描述了国徽中各个元素的象征意义,例如天安门、齿轮、麦稻穗和五星等,以及它们在国徽中所代表的含义。
关键词: 国徽 来历 设计 意义

内容

国徽:
  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其图案和使用办法,由国家宪法或专门法规定。我国国徽为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组成。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新中国成立时盛大集会的场所,象征新的民族精神。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五星代表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全图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国徽是这样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受命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一方面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资料,设计各种方案,一方面在全国征集稿件,也象国旗投稿那样,许多海外华侨从国外寄来了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图案选定后,由清华组的高庄教授最后完成设计加工与塑造国徽模型。一九五〇年九月二十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其中有一个禾(稻)穗画到国徽上的故事:一九四二年冬在重庆,宋庆龄在寓所举行欢送董老回延安的茶话会,周恩来同志和邓大姐也参加了。会卜有人赞美郊区农民送来的两串禾穗被炉火照得象金子一般。宋庆龄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如年年五谷丰登,人民就丰衣足食了。”“等全国解放,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后来制定方案时,周总理提出了这个意见。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尚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