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追求 远大的目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5939
颗粒名称: 美好的追求 远大的目光
其他题名: 三水县精神文明建设见闻
分类号: F127.65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报道了三水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文章提到了该县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投资和努力,并详细介绍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科技致富的新观念、教育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经济建设 精神文明 三水县

内容

三水,这个过去被人称为“稻谷加稻草”的农业县,近几年经济建设以其“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率”蓬勃发展起来。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综合创汇总额、农村人平纯收入都比1980年翻两番。三水县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反映了三水人的美好的追求和远大的目光。
  文化体育新姿绰约过去,三水县文化设施寥寥无几。即使在县城,也只有一间建于解放初期的电影院和一个简陋的文化宫。衣食足,思娱乐。如今的三水人,已经转到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双重追求上来。1981年至1987年,全县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总投资达743万元,相当于前30年的13倍多;新建各项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的10倍。如综合经营的影剧院、藏书11万多册的图书馆、文化公园、县综合体育场、体育馆以及占地15.7万平方米的老沙岛体育训练基地。还有青少宫、文化宫、文化馆等等。这些场所平均每年接待近百万人次。该县的体育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近年向国家、省、市输送各类体育人才50多人。仅1986年,三水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就夺得44项冠军。全县每年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的人数的占全县总人口的400%,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率达81.7%。1987年,该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赶科场”热方兴未艾 在三水农村,“耕田不用计,猪屎加塘泥”这一世代不变的“金科玉律”已逐渐被科技致富的新观念取而代之,出现了“泥腿子赶科场”的热潮。该县近年成立的各种科技学会和基层科普协会共有52个,会员达2575人,有2万多农民参加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或农科培训班、科普协会的学习和活动。大耕家陈其芬一家人耕种水稻148亩。农函大招生消息一传出,他马上报了名。他坚信“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走上致富之路。1987年,他家种的水稻总产由上年6.5万公斤增至7万公斤,纯收入2.3万元。
  发展教育舍得投资 三水人舍得智力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更是值得称道。如1985年建成的县华侨中学,投资达700多万元;占地达11万平方米,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一应俱全,设施较为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县对教育的财政拨款也逐年增加,尤其是1984年后,平均每年递增33.4%,居各项财政开支之首。其中,光是校舍建设投资,全县就达3000多万元,新建、扩建、维修校舍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改变了“三多三少”(校舍危房多、学校平房多、破旧桌椅多;运动场地少,教工宿舍少、基本设施少)的落后状况。今年被省评为校舍建设特级县,跨上全省的先进行列。
  社会福利农民欢迎 近年来,三水县积极兴办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办了三件实事。第一件是改水。1981年至1987年,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自来水工程300多宗。现在全县约近9成农民饮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据悉,明年全县将实现自来水化。第二件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近几年,该县对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投资达295.7万元,相当于1983年前的总和,完成建设项目35个,医疗卫生网络遍及全县城乡。第三件是办好敬老院。经过各级的努力,目前全县11个镇都办起了较高标准的敬老院,有600多名孤寡老人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耳闻目睹,人们深有感慨:三水人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