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拾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5801
颗粒名称: 虎门拾浪
分类号: K256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虎门太平镇的参观经历,涉及沙角古炮台、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珠江的历史背景、香港回归等。
关键词: 虎门要塞 古炮台 保护文物 改革开放 和平建设

内容

最近,我曾在虎门要塞沙角古炮台前,远眺万里晴空下珠江口外那滔滔远去的白浪,凝神遐思。猛然想起一句旧话:历史,有兵戎相见之日,也有握手言欢之时……
  今年“七一”,我们一行参观了虎门太平镇,参观了其间沙角古炮台。沙角古炮台有林则徐当年销毁鸦片的古池,可是四周己芳草凄迷了;我曾经追寻当年关天培殉国的遗址,遗址亦难辨古径。这一可泣可歌的峰烟旧事,瞬眼间一百四十多年了。在濒海台前刻有国务院1982年的铭文,定此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在临江的平台上,一字平排两尊古炮,依然横锁江面。看样子它们是从炮台拆下搬来以供游人参观的。其中一尊炮的炮口里还含着一颗未发的炮弹。据游人说,这尊古炮是同“红毛鬼”买回的,是他们搞鬼,炮弹大于炮口,弹因此射不出去。我细察炮口的弹道,看来未必如是,也许是弹药不足以推动的缘故。诚然,为了发展,引进自己没有的东西,不应非议;但如果无知而盲目轻信外人,给人牵住鼻子那是够可悲的。虎门旧事,其失着不在于一炮一弹,失者在于清宫要阙。群僚腐朽尸位弄权,甚而利用血与火排除异已,中饱宦囊,染红了顶戴的金珠……让挂着米字旗、星条旗、太阳旗的兵舰在珠江、在长江横冲直撞,在圆明园放马,红须绿眼成了粤海关的太上皇。
  也许,珠江为此愤怒,百年来咆哮着,翻起滔滔白浪。我凝视白浪,一群外轮正朝对岸番禺南沙的水道溯江而上。以前,我到过南沙南北台,闻说该地尚残存林则徐当年锁江的铁桩遗址,那是用来牵拴锁链的。可惜,我去时江水泛滥,未获一见。林公锁海,史昭日月,国人同歌,然而,后人锁国的做法,却使国人饱尝苦处。近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国人开始清醒,认清了自己的“落差”,是历史给人一服清醒剂。同行的同志休憩于古榕树下,一位当年“粤赣湘”的老兵,回忆1949年9月,他们从河源县跑了十多天旱路赶来,意图堵截国民党南逃的败兵,可惜晚了15分钟。那些人后来成为香港颇为特殊的调景岭很不安静的一群难民。四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第三代也成人了吧。中华儿女,历史的恩怨该可冰释了。世纪末的“九七”,香港也已回归啦!滔滔逐浪的珠江水,应可告慰了吧!
  睽别几年的虎门太平镇,又别是一番风光。最瞩目的是富民商场。这商场其实是千家万户的个体户在经营洋货的横街直巷。洋烟、洋服、洋杂,进口音像录带,林林总总塞满货架。街巷内,摩肩接踵,热汗淋漓。交易者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买进者,察貌辨声俱多似是外省人士。他们一解钱囊,数不尽大把大把的票子,想是贩运洋货输往内地的商贩。同行某君意欲买一双鞋子,试问价,索价136元。闻之不禁吐舌。
  出离商场,渐渐夜幕低垂,我寻思:这个世纪,一半陷于战患,一半耽于多事;和平岁月理应珍惜啊,让国家在和平环境中加快建设,及早富强起来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群
责任者
林则徐
相关人物
关天培
相关人物
张家钜
相关人物
叶秋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