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现代生活节奏」的人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5232
颗粒名称: 追赶「现代生活节奏」的人们
其他题名: 城区普君街道文化站见闻
分类号: G242
摘要: 本文描述了普君街道文化站开设的英语学习班和舞厅,吸引了大量来自附近县镇的农村青年和外省、外县进城工作的“农民工”。文化站已成为这些人的重要文化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关键词: 文化馆 工作经验 佛山市

内容

在市城区塔坡街,有个普君街道文化站。虽然这文化站不显眼,但热闹极了。每当华灯初上,门外总是放满单车、摩托车。
  最近一个晚上,我再次路过这个文化站,发现门前挂起了“英语学习班报名处”的牌子,前来报名和询问的青年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我好奇地挤了进去,翻开报名册一看,报名参加基础英语班学习的竟有不少是附近县镇的农村青年和从外省、外县进城工作的“农民工”。我象发现“新大陆”似的,对这个文化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熙攘的人群中找到了站长黄湛机。
  黄站长听我说明来意,首先把我带到录相放映室。指着密密麻麻的观众说:“他们大部分是附近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老黄告诉我,近年随着我市的经济发展,从外地招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市约有近40万人。我们这一带也住进了许多。他们晚上多没事干,闷得慌,便三五成群围在居民住宅的窗外,“搭顺风车”看电视。渐渐,居民有了意见,在窗上挂了窗帘。于是,“搭顺风车”看电视的“农民工”少了,在街上到处闯荡的“农民工”却多了。文化站了解到这个情况,便开办了低消费的录相室,放映经过文化部门审查的录相节目,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过了一段时间,在城里住久了的“农民工”,对文娱生活的追求上了一个档次,纷纷跑到文化站的舞厅学城里人跳舞。然而,他们只能笨手笨脚地跳“迪士科”,看着城市青年双双对对,踏着交谊舞曲节奏翩翩起舞,心里直发痒。黄站长说:“为满足他们的追求,我们从去年开始,便办起了交谊舞学习班,来学习的“农民工”比城里人还多哩!”
  我随黄站长走进舞厅,只见几十名男女青年正在学“探戈”,他们穿着入时,很难辨认谁是城里人谁是乡下人。一位姓姚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对我说:“我家在广宁县,来佛山毛巾厂工作几年了。过去在农村,干完活回家还要喂猪喂鸡,那会想到学跳舞。现在厂里常开舞会,我们学会了‘快三’、‘慢四’,但不满足,就跑到这里学些‘新花样’。”
  黄命长感叹地说:“不少农村青年进城工作后,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有的在工厂操作先进设备,有的在宾馆搞接待工作,求知欲越来越旺盛。文化站的英语学习班自去年8月开办以来,不少‘农民工’慕名而来,有位从农村来的学员结业后,还被工厂派到北京与外商谈判哩!”说话间,我们到了二楼,只听教室里传出一串串“洋话”。基础英语班和英语提高班的学员正在练口语。
  课间休息时,我跟一位身材结实的小伙子聊了起来。他说:“我叫周伟荣,是罗定县来的,现在佛山环卫处开车。来到城市,见到的新鲜事太多了,看见许多人上夜校,自己也动了心。我在这个班已学了3个月,结业后还打算上中级班呢。”
  我们不愿打扰他们上课,走到英语学习班报名处,只见前来报名的青年仍络绎不绝。我打开报名册数了数,报名参加第6期基础英语班的学员竟有10多名是“农民工”。
  耳闻目睹这个文化站的变迁,我深有感触:我们的生活变了,农家后代也变了,他们离开闭塞的山沟,投入文明城市怀抱,不断追赶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城乡的界限正在缩小。
  仰望夜空,星斗阑干,晚风送来了欢快的舞曲和流畅的英语朗读声……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