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剧中用伞的规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4230
颗粒名称: 古剧中用伞的规矩
分类号: J819.1
摘要: 本文介绍在旧戏班内,演戏时常用伞子作为道具,但使用时需符合历史规制和禁忌。伞在古代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专用品,使用等级森严,戏剧舞台人物用伞不能乱套。
关键词: 佛山市 戏班

内容

在旧戏班内,演戏时很常用伞子作为道具。剧中人用伞子是要合乎历史规制和有一定禁忌的,否则就与剧情相违。因为在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专用品,使用等级森严,伞的用料、色泽、尺寸,都区分官职的大小,不能乱用。戏剧舞台人物用伞也就不能乱搬一套。
  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所以演出汉代的「百戏」、 「散乐」等历史剧时,除饰演九卿、三公的以外,切不能用黑伞作道具。隋代规定三司以上的官员和皇亲用紫伞,三品以上的官用青伞,官大的可撑三把,小的只能一把,演出隋代的历史剧如《参军戏》《踏摇娘》等剧,伞的道具必须按此规制。唐代,朝廷规定百姓只能用纸伞,所以唐代古剧「优戏」等舞台上的官场人物,必用布伞。宋代下命民间禁用布帛伞,所以宋杂剧《崔护六么》、《莺莺六么》等一般演员是没有用布帛伞作道其的。明代禁止民间用罗绢伞,只有官员才能备用。所以明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传奇杂剧如《长生殿》、《还魂记》、《桃花扇》等剧中官员,用的都是罗绢伞。
  在旧戏班内,有「伞不进后台」这一规定。戏班要众人一心方得兴旺,而「伞」与「散」同音,所以向为戏班忌讳。当年,「富连成」科班总教习莦长华每日由家去科班,无论晴雨,必手持「布伞」而行,即取「不散」之谐音,期望吉利。遇有演戏用伞为道具时,后台人总是将伞在前台支好备用,用毕再在前台卸下伞衣,合好伞架,才拿入后台。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维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