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佛艺术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3949
颗粒名称: 大头佛艺术谈
分类号: J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头佛是佛山秋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起初只在游行队伍中表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表演艺术,以供观众欣赏。
关键词: 大头佛 佛山市 艺术

内容

大头佛是佛山秋色(地色)会景不能缺少的。大头佛的表演舞蹈艺术,也是佛山最早所独有,后来才流传于各地。大头佛的出现于秋色中,约在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当时表现的艺术,只有在游行队伍中,沿途引狮、寻佛仔和佛公佛婆双戏而已。迨至清光绪年代,才由当时佛山镇耆老铺金鱼塘地方的武馆老教师将大头佛的表演加以发挥创造,成为在秋色举行后,登台表演的整套艺术,以供观众欣赏。它的整套表演艺术计有:1、佛公睡醒三次;2、惊醒起床;3、开门望天;4、开窗、扫地、洗面、刷牙、穿衣、着鞋;5、拍门呼妻;6、礼佛、出门采药;7、过桥、上山、背妻涉水;8、寻药走遍群山;9、喜见灵芝;10、猛狮出林;11、搏斗伏狮;12、引狮归寺;13、炼丹济世。合共13个节目。整套秋色表演以舞蹈为主,以武技为辅,诙谐姿态,令人乐而忘返。同时他在大头佛游行表演中,增加佛公一人舞、公婆双人舞和三人舞(连佛仔)的葵扇舞技。清末黄教师将这套表演艺术传授给他的门徒佛山人吴满福(后为跌打医生),南海县禄境乡人区佐田(后为中医生)和佛山人霍耀泉(后居石湾)。后来吴满福传授给门徒鸡潮等人。区佐田在乡传授给族人区深等人。民国时代以禄境大头佛最出名,每逢佛山出秋色,例必参加。佛山沦陷后,秋色活动绝迹,至今艺人多已年老或已逝世。
  关于大头佛的公、婆、仔,各戴面具,是由男人扮演,佛公身穿袈裟或僧袍白袜僧履,手持尘拂和破葵扇。佛婆则穿大衿蓝布衣服布鞋,手执大葵扇。佛仔装束只是平常衣服,沿途表演时配以小鼓钹敲击助舞。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区瑞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