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而不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2814
颗粒名称: “广交而不深”
其他题名: 析佛山青年的交际观
分类号: G12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佛山青年的交际观和文化特征,包括其“广交而不深”的主要特征、对友情的态度、以及“小城文化”的影响等等。提到了佛山青年在文化和价值方面的倾向和观念,包括对传统和现代生活观念的结合、对改变命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等等。
关键词: 佛山青年 交际观 社交观念 文化影响 功利主义 社会风气

内容

编者的话 作为经济人,佛山青年被宣传得多了,而作为文化人,则少见诸笔墨。本栏拟从本期起,发表一组有关佛山青年交际、文娱、婚恋、价值和消费等观念的分析文章,意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检视自己的形象及深层意识,明瞭自己的长短之处,以便更好地自我完善。这组文章的分析也许是片面的、肤浅的,欢迎有识之士参加讨论,发表高见。 有朋从远方来,谓佛山“政通人和”。“政通”暂且不提,“人和”,确是佛山近年被人一致美言的社会气象。由此,笔者想到了与“人和”不无关系的佛山青年的交际观。 据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广交而不深”,是佛山青年交际观的主要特征。朋友交得很多,很容易,名片一递,拍拍膊头,“请多关照”,“交个朋友”,颇有一回生,两回熟的本事。开Party(舞会)、郊游、沙龙等社交活动也盛行起来。但是要“为朋友两肋插刀”,大多数人是办不到的。 曾有一位青年朋友对笔者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交际不多难免孤陋寡闻,办事也不方便。这种交际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步入八十年代末的佛山青年乃“传统人”与“现代人”的结合。所受的文化思想影响复杂而多元,有古老的传统因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朝里有人好办事”的古训仍起作用;也有现代生活观念的影子:重视横向联系和相互沟通,群体意识浓厚多了。认为交际越多,越能见多识广,越能把握足以改变命运之机遇,越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其自身价值。在画坛上小有名气的佛山“小草画屋”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以群体效应取胜的成功例子。如果凭画家个人各自奋斗,很难相信他们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会达到今天的水平。当然,不少人“广交”是出于纯功利主义的,即不是为了友情,而是仅为了办事方便、走后门、互相利用等等。应该说,在社会风气还未根本好转的情形下,这是不可避免的,“人情大过证明”仍然是人们所熟见的社会现实,又怎能根绝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旧观念呢? 为“广交”之需,佛山青年一般地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印象,很少有眼睛长到额头上的。然而,待人接物热情并非等于把友情视为圣物,这便是“广交而不深”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不深”的表现之一。路上忽遇老朋友,问一句:“去哪里?”答曰:“去那里!”别说再问去干什么了,就连“那里”是哪里?方向都未明瞭。老友相聚,谈到收入、在哪里“炒更”、生意经等敏感话题,也难知真相。有人叹曰:如今的青年缺乏透明度,人与人之间,总象隔着一层薄沙,朦朦胧胧的;难“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不深”的表现之二。一般青年恪守老一代的训示“众事莫理,众地莫企(站)”。对朋友亦不例外。危险的事,可能要牺牲自已很多利益的事,少有倾全力相帮的。 有人把以上两种表现归之于“小城文化”的烙印。笔者颇有同感。“小城文化”崇尚小家庭的温馨和睦幸福,“崇尚个人安稳恬淡无争,以“自扫门前雪”为生活信条,等等。这种旧文化在青年身上的积淀是需要清除的,“广交”是好事,但“不深”有“泛交”意味,历来为道德家们所唾弃。我们是否能改变一下自己,在“广交”的基础上,让人间的友情更真实、更丰富深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晓军
责任者
黄泽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