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翎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1370
颗粒名称: 戏曲中的翎子
分类号: J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戏曲中的翎子是用野鸡尾羽制成的,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艳丽。插翎子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但也要按照规定插戴。正统人物不插翎子,而番邦、女将、孙悟空等非正统人物则可以插翎子。翎子最初是用于舞蹈动作,后来才改为插在头上,这情形远在周朝就有了。在观看古装戏剧时,只要留心观察,便可发现这种动作。
关键词: 戏曲 翎子

内容

古装戏曲人物中使用的翎子,是用野鸡(野雉)的尾羽制成,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艳丽,戏曲人物插上它,除了作为装饰外,主要是用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戏曲人物头上插翎子是有规定的,不能乱插一气。一般规定,正统人物不插翎子,如演《三国演义》的戏本,刘备代表正统“汉室”,所以从将官到士兵,一个都不插翎子。但魏军和孙权的东吴军将官如周瑜、夏侯渊等人头上都插有翎子。另外,戏曲中的女将有不少是插翎子的,显得英姿飒爽,因为女子不入正统,象杨门女将中就有插翎子的。再如“番邦”,不入正门,插有翎子。还有象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与玉皇大帝之类“正统”相比,就不列入正统,故孙悟空头上也插有翎子。
  在历史上,翎子曾用来表示舞蹈动作,先前是拿在手上的,后来才改为插在头上,这情形远在周朝就有了。当时帝王祭祀天地、祖宗或朝拜庆贺宴乐,歌女、侍从在席前,手执野鸡尾羽做的舞具,翩翩起舞。现在的古装戏曲,头插翎子,既表示舞蹈动作,也表示人物思想感情之变化。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当他行使苦肉计、下令打黄盖后,见诸葛亮不露声色,便用掏翎、衔翊等动作表示他的怒意,而当诸葛亮再次明察秋毫,洞察其意时,他神情异常震惊,头上插的两根翎子直竖起来,翎梢不住地颤抖,用以暴露周瑜内心的恐惧不安和束手无策。我们在看古装戏剧时,只要稍稍留心,便可发现这种动作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维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