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的粤剧童子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1222
颗粒名称: 二十年代的粤剧童子班
分类号: J825
摘要: 二十年代的粤剧童子班采用师徒制培养演员,但培养的人才不多、知识技能不广不全面。因此,八和会馆根据需要广泛地吸收学员,办起了粤剧童子班,从零开始教授各个行档的知识,培养多面手、多功能演员。学有所成后,学员能文能武,能生能旦。童子班虽然办的时间不长,但已培训出一批后来在粤剧界中较有声誉的演员。
关键词: 二十年代 粤剧 童子班

内容

二十年代的粤剧戏班,关于演员的培训、继承的问题,主要是师徒制,所谓「师傅教落徒弟,照学」名师出高徒,不少名演员,之所以在声(腔调唱工),色(化装造型)、艺(演技功底)三者有所创新,根本原因是靠师傅的悉心传授,言传身教,当然还要靠本人的勤学苦练,长期拼搏。
  但是,师徒制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它不足之处。那就是造就的人才不多,一位师傅他能带得多少徒弟呢?另外是传授的知识技能不广、不全面,某个行档的师傅,只局限于传授本行档的东西,不能养成徒弟「一专多能」的本领,有鉴于此,当时在广州的八和会馆(相当于粤剧工作者协会)根据继往开来的需要,广泛地吸收学员,建立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与计划的制度,办起了-个粤剧童子班,好象粤剧小学。一切从头学起,从零开始。担任教练的,是各个行档的老行尊、老艺人。学员隼龄在十至十二岁左右,有男有女。首先专学某一个行档,到相当时日,教练认可,便转而兼学另-个行档。这样训练,可造就学员的多面手、多功能。学员学有所成,能文能武,能生能旦(当时的戏班是男女分班的,男角也要学花旦,女角也要学小生生),
  童子班虽然办的时间不长,但已培训出一批后来在粤剧界中较有声誉的演员。妣林超群(男日二林小群之父)、骆锡源(小生、佛山人)等在粤剧史上,童子班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哲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