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世界的“乡间小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1058
颗粒名称: 通往世界的“乡间小路”
其他题名: 小记容奇镇青年业余美术组
分类号: J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1983年初春,几位知名的丹青老手来到广东,选拔作品参加全国性的《侨乡风貌》画展。令人惊讶的是,顺德县容奇镇的青年业余美术组的作品占据了入选作品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个小美术组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却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获得了广东美术界和省美协的认可。他们通过勤奋学习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思想。他们的作品入选了全省性和全国性的展览,也在报刊杂志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尽管他们的创作环境简朴,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取得突出的成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培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关键词: 容奇镇 青年 美术

内容

1983年初春,几位知名度颇高的丹青老手从北方来到广东,要从大量候选画幅中选拔一部分参加全国性的《侨乡风貌》画展,在入选的几十幅作品里,竟有四分之一左右是出自顺德县容奇镇青年业余美术组的。这小小美术组的成员,没有一人进过艺术院校,受过正规训练;没有一个省美协的会员。他们既无“来头”,也无“后台”。这出人意表的结果,给广东美术界带来了惊愕。省美协几位领导为此专程到那只有区区三万余居民的容奇镇去访问了那个美术组,了解过他们的活动情况,鉴赏过他们的大量习作之后,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回到广州,决定为这个土生土长的美术组举办一个画展。同年8月,《彩笔乡情》画展在广州公开展出,近百幅作品以它们隽永的意境和深挚的乡情,使万千观赏者为之赞叹不已。
  重要的一步跨出去了!这个美术组的成员因之大受鼓舞,他们勤奋而沉着地苦学苦练,不数年间,突飞猛进,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作品,创作思想、理论水平以及绘画技法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几年来,他们的作品有100多件入选全省性展览,21件入选全国性展览;不少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美术》、《中国书画》等30家报刊都曾刊登并介绍他们的作品;出版社出版过他们的9种年画和6种连环面……
  作为老乡,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随同美术界、新闻界的几位朋友访问了这个业余美术组。
  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已经颇有名气的美术组所在,定必是宽敞明亮,装饰雅致入时的,可是与我的想象正好相反,它设在一座旧式建筑的楼房上,显得有点寒碜。美术组的小伙子们自己动手,用木板将之隔成四间小画室。腾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放着一张茶台和几张木椅作会客之用。这小天地毫不讲究,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美术组全组平均只有23岁的36名成员,就是在这个朴素无华的小天地里学习和研讨美的课题的。他们大都是镇上的厂、社和商店的职工,有一些是在学学生,还有少数是个体户、专业戶,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业余艺术组织。他们每周两个晚上在这小夭地里集中活动,有时是介绍情况,布置任务。交流经验;有时是练习技法,观摩习作,讨论新作。这个不无湫隘之感的地方,与美术组的成绩和声誉无疑是有点不相称的。我问美术组的组长叶其青:“你们美术人才有的是,为什么不把这地方好好装饰一番,使它变得美一点、象样一点呢?”小叶微笑着回答我:“没这工夫呢!也犯不着。反正这里又不是用来看的。”从小叶这寥寥数语,以及从自己接触到的几位美术组成员身上,我大体捉摸到这个小集体的风格了。在长时间的交谈中,这些小伙子就象他们这个不事矫饰的小天地那样,给我以淳朴、实在、亲切而真诚之感。真的“没这工夫”呢!这些小伙子、小姑娘(美术组有约三分之一是女的)有那个不是每天干足8个小时之外,还得花不少时间操持家务,只能挤出那么一点点时间投进这业余爱好的呢?那么一点点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除了参加美术组的集体活动之外,还得读书,练笔,写习作,简直把凡是可以利用的每一刻钟都利用上了。用小叶的话来说,“真是拚老命啊”!不是还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吗?对的,但那正是他们忙得比平日更甚的时光。每逢到了这样的日子,他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自由组只起来,带着干粮、水壶和速写簿,三五成群地结伴到村庄去,到田野去,到他们的大天地、大课堂去,猎绘生活中记处不在的美的影迹。这些美的追寻者一拿起画笔就着迷了。有时候为了要赶写作品参展,他们常常在那个小天地一连几天通宵达旦地奋战。大家为了挺起精神,战胜瞌睡,除了喝浓茶,还得把清凉油涂在额角两边和鼻孔底下,有的人每个晚上得耗掉两三盒清凉油,到了第二天打扫楼面时,到处都是被丢弃的清凉油的小铁盖,简直就象过年时候小孩子们掷在地上的“落地金钱”一般多。小叶说的这个细节,是颇能道出这些拚搏者的神韵的。他们在星期天、节假日四出写生,朝出晚归,往往一去十多个小时,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的人竟因此而累病了,累昏了。叶其青和佗的弟弟叶其嘉,就都曾经因为过度劳累而昏倒过。这个美术组的成果确实是用汗水培育出来的。
  汗水,是起码的,然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个美术组必须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和形成一种吸引得住一大群成员的凝聚力。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十多年来,美术组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越红火,皆因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而卓有成效的路子;也因为日益受到成员们的信赖和拥护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走向。
  这些年来,这个美术组找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来了?——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找到的是一条“乡间小路”。这“小路”是从泥土上踩出来的,并不康庄,也不堂皇,然而同样可以走进美的殿堂,甚至可以通往世界的四面八方。
  不走这样一条“乡间小路”怎么行呢?这几十个年青人都不是坐在艺术院校课堂里的幸运儿,他们是一边挑着生活的担子一边拿起画笔来的,不可能一天到晚画鸡蛋、苹果,画“大卫”、“哭孩”,用学院式的办法去练基本功。用这样的办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打好基础,跨进创作的门槛呢?穷则变,变则通。他们终于摸索出“以速写入门,以创作带基础”这样一条路子来了。这路子也许会为某些坚持“唯古是法”,反对“行不由径”的丹青夫子所诟病,然而怎么能够说他们走的就不是可行的一径,而只有从石膏像到人体模特儿……才是唯一正道呢?他们走在自己稔熟的“乡间小路”上,到处是自己感到无比亲切的素材和易于理解的课堂,这使他们在大天地里的猎绘生活充满情趣,创作思路也因而有着坚实的依托。现实生活以它的诸般美态和魅力吸引着他们,这些年青人被眼前层出不穷的动人图景所迷住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情蕴于斯,对于乡土的热爱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要用自己的彩笔去倾诉。一幅幅傲桑基、蕉林、蔗地,以小桥、流水、埗头,以草艇、榕荫、蚕房……为背景的,洋溢着水乡特有的宁谧、清新、平和气氛的作品。从佗们的笔下大量地显现出来。如此浓重的地方色彩,如此轻柔的乡土情调,把观赏者的心都撩拨得酥痒了。他们没有满足于描绘自然的美,同时还着意追寻和表现生活的美和时代的美。这一切,在生养了他们的这片土地上是取之不尽的。为什么不可以把追寻和表现这一切作为自己长远的职志呢?对了!这条“乡间小路”,是在漫漫其修远”的,完全可以一直走下去!他们立志这样做了,“以国画表现岭南水乡风貌”,己成为这个美术组的创作方向和总主题,正是因为紧紧把握住这总主题,他们才终于得以为人们所刮目相看的。
  好一条“乡间小路”啊!
  小伙子和小姑娘们一路上深情地凝望着眼前这片温馨而又多彩多姿的土地,审视着四周这无处不溶进希望之光的生活。这里有鸟语蛙鸣,有龙舟锣鼓,有潺潺水声……这一切都是堪足以入画的,他们都忙不迭地欣然命笔了,他们的许多作品不俱形象传神、色彩绚烂,甚至仿佛是如闻其声的。
  《丰收锣鼓》不就是很有声有色的一幅吗?作者在画幅上以沉甸甸的稻穗为背景,突出了三两只胀鼓鼓的青蛙,真可谓“声情并茂”了。《龙的传人》描写村子里舞龙的情景,喧天锣鼓以及沉浸于欢乐中的人们闹腾腾的笑语欢声,简直是可听可闻的。这两幅作品,使我过目难忘,可借已记不住它们的作者名字了。也许更难忘怀的还是那些形象地传播出时代强音的作品吧?——在这一类作品中,组长叶其青无疑是起了榜样作用的。小叶近年致力于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讴歌“金三角”因改革开放而导致的巨变。《疏篱》描绘一个富裕起来的农家,用竹子搭成的瓜棚成了这户农家自置客货两用汽车的临时“车房”,瓜棚上瓜花盛开,停在棚下的汽车车顶上、车头上成群鸡雏在憩息,在酣睡,在嬉戏。这盛世的典型农家景色由于出现了一部现代化的庞然大物而奇趣顿生。简陋的瓜棚和天真的小雏,与高度的物质文明产物交叠在一起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生动地印证了一个古老环境的新飞跃,那蜕变中的历史进程在这里被渲染得何其生动而深刻呀!我问小叶,作品的意境是现实生活本身提供的还是他自己凭空构思的,小叶答:“几乎纯然是生活图景的临摹。”有意思啊!生活之树常青。每一张叶子都新鲜可爱,苍翠欲滴,真是作家艺术家们取之不尽、汲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啊!
  美术组如今已有10人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了;成员中有几个人的一些作品已分别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展览公司、广东画院等单位所购藏;叶其青等人的《四时花似锦》等8件作品先后选送出国展览;继何婉薇的《村居》在芬兰第六届国际青少年画展中获金牌奖后,年仅16岁的陈玉莲的《捕蜢》,又获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少儿画展金牌奖……
  半日长谈之余,我问叶其青:“小叶,你们今后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吗?’小叶腼腆地微笑道:“雄心壮志,有的。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个好兵’吗?我们要努力让更多作品越出省界,甚至越过国界。”我又问:“那条‘乡间小路’可以成全你们吗?”小叶满怀信心地说:“没有那‘乡间小路’就没有我们;离开了它我们才一事无成呢!”对了,小叶!你们走的是一条通往世界的“乡间小路”。更深更深地热爱乡土、热爱生活吧!只有深情才足以发现和觉察美的踪影:使自已的作品透现出撼人心魄的魅力来。访问了你们,我觉得自己也有如上了生动的一课。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岑桑
责任者
叶其青
相关人物
何婉薇
相关人物
陈玉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容奇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