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河畔的临水人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0496
颗粒名称: 北江河畔的临水人家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属于一篇描写北江河畔美景以及渔村生活的散文。文章通过描绘北江河的清澈明亮的水质、美丽的沙滩、山水交辉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使读者感受到北江河的壮丽景色和繁忙的渔村生活。同时,文章也透露出对过去渔民遭受的苦难的回顾,以及对现代渔村发展的赞美和希望。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色彩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北江河畔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织。
关键词: 散文 河畔 美景

内容

从五岭至珠江出口处,被造地运动敞开了一条巨大的裂缝,横贯广东腹地,粤北的山水从四面八方汇聚,顺着裂缝日夜向南汩汩流淌,它就是今日的北江河。它的水,清澈、明澄、妩媚;它的沙粒,雪白、明亮、柔软;它的河岸,青翠、碧绿、金黄;它的江面,微波细浪,青山倒影,白帆点点,渔歌阵阵……
  于是,在夕阳当中,我在雄伟的北江大堤上漫步,望着清波碧浪的大江,浩渺旷远,流向天际。更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幻觉当中拾回了失去的记忆,历史的风风雨雨又回到了眼前。北江河,在往昔岁月里,你日日夜夜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渔民的血泪:你无时无刻地哽咽,是渔民凄凉的呼号。连江口的河边留着纤夫深深的脚印;芦苞“艇妹”被凌辱、被糟蹋,是血泪斑斑的罪恶见证;河口渔民被日寇用混凝土凝结活埋,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戮杀良民的行径。还有无数封建枷锁拴住渔民的脖子,使他们动弹不了。渔民,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不能到岸上念书;也不能进祠堂庙宇,甚至人死了,棺柩也不准经过岸上人家的村前……
  两岸翠山夹清流,一天云锦映碧波。绚丽的美景。又把我的思绪带回现实中来。北江河呵,静静地流淌,淌金流银,泛起粼粼波光;层层山峦,青翠碧绿,翻起排排银浪。荡荡北江水,有流不尽的木排;碧绿的金沙洲,有砍不完的蔗与采摘不完的桑。三江汇处河鲜美,点点江帆打鱼忙。我站在江堤上,举目环顾四周,只见北江两岸,一排排楼房临江矗立,蔚为壮观。这儿有渔民新村、水上学校、渔家工厂、文化室、敬老院,一座座,一幢幢,浅黄、淡绿、粉红、鲜艳。花树掩映,层次分明,山水交辉,显得更加美丽。
  燃烧的晚霞,从天上挂落下来,染红了青山碧水,染红了万顷沙洲,染红了点点江帆。流芳荡翠的北江河畔,在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葱青、墨绿、橙红、金黄,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夕阳,渐渐地沉入大江,摇红绽白,滴紫流红,泼洒在茫茫碧波中。这时刻,两岸炊烟袅袅,宁静的渔村,披上了一层白蒙蒙的雾气,轻柔如纱,缓缓升腾,漫江缭绕。晚归的渔舟,波影摇动,人欢鱼跃,渔歌回萦。闪烁的流萤,在岸畔穿杨逐柳地游动。江上的航道灯,用它柔和的清光,舔吻着朦朦胧胧的江面,招来无数船只在穿梭,犁开一条条白皑皑的水路,撒下漫天银花碎玉,摇曳着水中一轮金黄的明月。夜色阑珊,宁静、妩媚的北江河,灯波相接,水雾相恋,静谧深邃,扑朔迷离。此刻,灯光、水影、人语,都融进淡淡的月华里。北江,渐渐地进入梦乡。风声,水声,远处的机器声,隐隐传来。
  但是,此时的渔民新村却没有入睡,各家各户的窗口还折射出晶莹的光亮,三五成群的阿婆,阿妹,牵着“小宝宝”的年轻父母、还有成双成对的情侣从文化室、夜校走出来。夜静的乡村大道上,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桂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