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间舞龙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6575
颗粒名称: 佛山民间舞龙史话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8年2月17日,佛山报刊登一篇佛山民间舞龙史话。
关键词: 民间舞龙 史话 文化活动

内容

佛山,相传是一隅龙势生成的洞天福地。在佛山发展至鼎盛时期的明代,舞龙是当时民间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佛山民间舞龙,传说是始由大沙乡农村妇女,用胶笋壳、稻草或河上水仙花扎成草龙,供孩童耍玩,晚间在龙身插上香火,在田塑上戏舞,人们但见火光闪烁,翻腾游动,实是好看,故称为舞火龙。明代永乐年间,佛山兴起出秋色,舞火龙是群众喜爱的一项活动。明清时期,佛山手工业兴盛,扎作艺人便以竹笏扎架,铺以涂绘彩色的纱布为龙身,内放小纱灯笼以照明,称之为彩龙,在秋色的行列中,彩龙金光灼灼,使秋色增色不少。
  建国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对龙的制作技术,经过多番改革,由十余米长的彩龙,发展为造型夸张,辉煌夺目,数十米长的金龙银龙。舞蹈工作者又将原来以“游龙”为主的舞技,改编成为十多种表现翻江逐浪,玩鲤戏珠,飞跃龙门,盘龙反脊等生动威武,独具佛山特色的舞龙技巧。
  清代,佛山沙洛铺居民,兴起舞旱龙活动。旱龙,又称为木龙,用酸枝红木三段,雕刻成龙头、龙身及龙尾,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本铺举行活动,是日中午,在镇西将军庙祭龙后,由三名熟习武功的男子,各执木龙一段,以手持三军司令纸牌的队伍先行,锣鼓队开路,环绕本铺表演一周后,便穿街过巷表演,或居民请龙入宅表演,留至深夜才罢。可惜近数十年,旱龙的舞技已失传。
  民国初年,由山紫铺居民首创表演的旱地划龙船(又名陆地行舟),把端阳佳节民间赛龙夺锦的情景搬到秋色队伍中表演,场面热闹壮观。三十年代,山紫铺的陆地行舟曾应邀赴香港参加英女皇加冕庆典的游行表演。1982年举行的佛山秋色赛会,市棉织公司青年工人表演的陆地行舟,不但龙船制作工艺精湛,表演者更是精神抖擞,深受人们的称赞。
  在佛山舞龙史上,有两条值得一提的“龙”,即是1958年国庆节举行的文艺大游行中,由制伞厂工人集体制作表演的伞龙和摊联会小商贩表演的花龙,开创了佛山民同舞龙史上新的一页。该龙富于行业特色,既为产品作了广告展览,又丰富了民间艺术。摊联会小商贩表演的花龙,将五彩缤纷的鲜花扎成花龙,十多名表演者或手执支干,或插于单车之上,表演者骑车表演舞龙,使出高超的车术,花龙如游沧海,腾空飞舞。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佛山民间舞龙活动,随着时代的前进,传统的艺术得到继承、革新和发展,佛山人龙跃腾飞的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婉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