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微生死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4979
颗粒名称: 蒋碧微生死恋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蒋碧微生记恋》文中依据大量的、有些在国内至今还是鲜为人知的资料,对其历经沧桑、长达数十年的恋情作了翔实、客观的叙述。
关键词: 蒋碧微 爱情 纠葛

内容

关于蒋碧微与徐悲鸿、张道藩的爱情纠葛,多年来已散见于不少出版物。最近,大型综合性纪实文学双月刊《东方纪事》 (1987年第5期))发表吴基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蒋碧微生记恋》。文中依据大量的、有些在国内至今还是鲜为人知的资料,对其历经沧桑、长达数十年的恋情作了翔实、客观的叙述,现将本文简介如下:
  1898年农历2月,蒋碧微出生在宜兴一个世代望族的大家庭里,她天生丽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3岁这一年由父亲作主定下了亲事,男方是蒋家的世交,苏州查亮采先生的儿子查紫含。几年后,徐悲鸿闯入了她的生活。
  徐悲鸿早年曾与蒋碧微的伯父蒋兆兰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兴女子学校教书,由此建立了同蒋家的联系,深得蒋碧微父母的喜爱。他对蒋碧微一见钟情,成了蒋家的常客。蒋碧微也为徐悲鸿的气质和性格所吸引,但作为一个定了亲的女子,除了慨叹“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是闺阁饮泪。这一年,传来查紫含在考谨中企图作弊的消息,待嫁闺中的蒋菇微想到自己将托付终生的夫君如此浅有出息,痛苦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懋斗争‘毅然接受了徐悲鸿的安排,-起私奔东渡,去了日本。
  1921年,留学欧洲的徐悲鸿夫蛀在中国驻德国公使馆的一次酒会上结识了英俊潇洒的青年画家张道藩。
  张道藩祖籍南京,祖上在明清之际,为避战乱迁徙到贵州盘县。1897年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衰,他自幼喜爱读书,因家境贫寒,常常要靠打短工来维持学业。他1918年底西渡英国,凭着一身才气,考取了著名的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此次来德国旅行,听说徐悲鸿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来拜访这位艺术上的同道。谁知这次会面给他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徐悲鸿的爱妻蒋碧微,那修长的身材,白皙得近乎透明的皮肤,长可及地的一头秀发,亭亭玉立的风姿,今他销蕊魂。
  当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一些人户于看不惯国内腐败的政治,又对“帮闲文人”的拍马屁举动深恶痛绝,笑闹中成立了一个“天狗会”,藉此经常聚首。徐悲鸿夫妇、张道藩都是其中的成员,这使张道藩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蒋碧微,视艺术为第一生命的徐悲鸿,对艺术之爱远胜过夫妻情爱。而张道藩则以其男性少有的细腻情感,不择手段地向蒋碧微射出爱神之箭。 1926年2月,蒋碧微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至此,张道藩向她端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想到来欧洲这些年里,丈夫整天潜心作画,还几度只身前往南洋卖画,对她的情感日趋淡漠。孤独中,张道藩给过她几倍于丈夫的温存。她对此迷茫过、感怀过,也犹豫过。张道藩的这封信使她陷入万分痛苦的境地…’但她还是十分理智地回了一封长信,劝张道藩忘了她。张道藩在极度失望中与一位名叫素珊的法国姑娘结了婚。
  巧如命运的安排,三年后他们又在国内重逢。此时的张道藩因卖身效力于国民党政府,已当上了当年南京市政府的主任秘书,开始了跻身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的政治生涯。已作了母亲并怀上第二个孩子的蒋碧微长期忽视对丈夫的理解,而徐悲鸿醉心于艺术,对妻子也少有体贴。与张道藩的相见,无形中勾起了蒋碧微曾失落过的梦幻。几年后,由于黄色小报、“花边新闻”又对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师生关系进行加油添醋的渲染,给本来已不和睦的家庭平添一层阴影。徐悲鸿依然故我,时常外出作画,张道藩就成了他家中的常客。
  “七·七”事变以后,徐悲鸿积极为抗战四处奔走呼号。为避日本飞机轰炸,蒋碧微应邀搬到地下室的张道藩家中。值时,素珊携女儿去庐山避暑。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蒋碧微终于投入了张道藩的怀抱。
  此后的二十年间,两人通信竟达两千余封,不仅暂别而在异地时写信。即使同居一楼,也常常靠笔墨倾诉衷肠。
  不久,迁居重庆的蒋碧微几乎每天都收到张道藩寄自南京的信。张道藩调任教育部次长,又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他们之间的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1942年,客居新加坡等地达三年之久的徐悲鸿回到国内。对此。蒋碧微感到十分尴尬。她无力摆脱困境,写信给张道藩,展示自己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张道藩回信提出四条出路,供其择一,即:一离婚结婚(双方离婚后再公开结合);二逃避求生(放弃一切,双双逃向远方);三忍痛重圆(忍痛割爱,作精神上的恋人);四保存自由(与徐悲鸿离婚,暗地做张道藩的情妇)。结果,蒋碧微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同年6月,徐悲鸿来到重庆,此时他并不十分清楚蒋碧微的变化,试图与之破镜重圆,但蒋碧微打定主意分手。1945年底,他们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徐悲鸿答应了蒋碧微的一切条件,并赠送早年在法国为蒋碧微画的一幅肖像《琴课》。
  自从蒋碧微投入张道藩的怀抱,素珊得知真情后,多次要求张道藩与蒋碧微断绝关系,否则,就要离婚。张道藩从不理睬,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张道藩又不与素珊离婚。可怜素珊一个异国弱女子,只能以垂泪来表示微不足道的抗争。
  时至1949年初,国民党要员纷纷逃离头陆,身居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宣部长的张道藩亲自安排蒋碧微去了台湾。根据当年她与徐悲鸿离婚时达成的协议,一对儿女都归蒋碧微抚养,但他们都先后加入了革命阵营。
  蒋碧微毕竟不是张道藩的妻子,不能与他一同公开出入社交场所,身居孤岛,天长日久,常常独自沉思,有时呆呆地看着《琴课》一连好几个小时,思念之情虫子般地啮咬着她那颗多愁善感的心。
  1953年10月,一代大师徐悲鸿谢世了。当蒋碧微得知徐悲鸿直到去世时,身边还珍藏着早年与他同在巴黎生活时购买的怀表时,泪如断珠。由于精神上无所依托,不久,她又全副身心地回到张道藩身旁。张道藩将素珊母女远送到澳大利亚养病,毫无顾忌地与蒋碧微同居一室。这一年冬天,蒋碧微收到素珊从澳大利亚写来的信,信中说:“道藩有一种浪漫的想法,就是平两地之情,各安一室,你也是一个女人,明白一个妻子,要用多大的毅力和宽容,方能克服心早的不平。”蒋碧微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为了减轻内心的羞愧和自责,她每个月以张道藩的名义给素珊寄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碧微日益感到张道藩心思重重,大有倦鸟思归之势。1958年底,她决定暂避一段时间,去南洋探望外甥。临行前,她煞费苦心,给张道藩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重新燃起他们之间的恋情。第二年春天,她回到台湾,失望的是,张道藩对她十分冷淡。她终于明白:自己再也没有力量将张道藩拖回身边了。此后,她拒绝张道藩的资助,将大房换成小房,又陆续卖了徐悲鸿的一些字画,以两个姨孙为伴,淡泊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1968年4月,她突然听说张道藩病危,便匆匆赶到台北三军总医院。当时,张道藩已不省人事,伴在他身旁的是素珊。见蒋碧微到来,素珊介绍过病情便退了出去,让她独自留在病房里。这是他们自1958年分手后第一次单独在一起。她静静地看着病榻上的张道藩,只见他两眼微微地张开着,冷漠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但已经认不出任何入了。她将一捧鲜花插入床头的花瓶,百感交集。一个多月后,死神夺走了张道藩。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得闻此讯,蒋碧微毅然打开了自己的回忆之库,半个多世纪的经历在笔端流过。她把自己的一生,所敬所爱、所作所为、所思所念、良心和灵魂都毫无保留地溶入了近五十万字的长卷。上篇取名为《我与悲鸿》,下篇取名《我与道藩》。她把自己的是非曲直都写了下来,留给后人评说。1978年2月16日,蒋碧微在台北去世。又似人生的巧合,徐悲鸿、张道藩、蒋碧微这三个感情丰富、历经沧桑的多血质的人,都死于脑溢血。
  根据蒋碧微的遗言,她珍藏的徐悲鸿作品和一些古画,全部捐给台北历史博物馆。她去世时,书房里挂着张道藩为她作的肖像:她面容憔悴、神色惨淡,头发上还插着白花。卧室里则挂着徐悲鸿为她作的肖像《琴课》:脸部微抖、脉脉含情,专注地拉着提琴。两幅画中最相似的是眼睛明亮深情。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蒋碧微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张道藩
相关人物
吴基民
相关人物
查紫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