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蕉香 一派朝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4208
颗粒名称: 一路蕉香 一派朝气
并列题名: ——访顺德县杏坛镇碑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1987年11月30日,佛山报刊登一篇佛山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琳琅满目,产高质优。
关键词: 经济 农产品

内容

彩虹一样飞架的新冲大桥,今年四月份通车后,象个巨大的连音符,把两岸音带般的公路紧紧连接着;杏坛,一个有力的音符,在顺德县高奏雄壮的致富乐章中,显得更加和谐合拍了。我们的车子离开了大良镇,往西南方向沿着平整厚实的水泥路飞驰了十多公里,便跨过新冲大桥,进入杏坛了。有人曾说,杏坛无处不芭蕉。此刻亲临其境,果见名不虚传。虽是深秋,仍见处处绿的蕉基,硕果累累,倒影在千百眼明镜般的鱼塘上。溪上的流艇,装的是芭蕉;车上运的,也是芭蕉。就连镇党委宣传委员老叶接我们车后,便立即带我们一头扑入浓绿的蕉林中,看芭蕉掩映中的学校,访芭蕉夹道中的收购站,拍蕉基绕塘的村景……。吃饭时,扛过枪杆、摇过笔杆的镇委黄炳坚书记与我们谈到采访印象时,就更风趣地问了:“你们该感到一路蕉香扑鼻,看到一路蓬勃朝(蕉)气了吧?”是的,杏坛人这充满自豪感之言,正概括了今日杏坛的新貌。杏坛,其实是珠江三角洲西江口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周长55公里,面积105.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它北通广州,南接港澳,西靠肇庆,东连特区。全年平均气温21.9℃,雨量均匀。10.8万亩生产土地中,鱼塘占了6万亩,蕉基蔗地占4万多亩,这个“四基六水”的鱼蕉之乡、被人美誉为“聚宝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加上善于调整生产布局,大面积推广优质高值品种,使杏坛多年来一直保持农业稳步发展的优势。它的农业产值,排我省镇级单位的第一。今年预算农业创值1亿3千万元。如今的杏坛,农产品琳琅满目,产高质优。全镇塘鱼总产量6千多万斤,平均亩产超千斤;香蕉总产35万担,创了亩蕉值超千元的历史好水平。我们在上地村参观当地自办香蕉收购北运的热闹场面时,一位镇干部赞叹说,杏坛真是有斩不尽的蔗,捕不尽的鱼,运不完的蕉和劏不完的猪。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杏坛人谈得更多的是生产结构的变化。他们对近年来镇企业的悄悄跃起所带来的镇经济新貌及其广阔前景持颇为乐观的态度。以前.杏坛的农亚优势是自不必说的,但全镇意值老是跃不上去。究其原因是企业起步慢,无工不富嘛!在开放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杏坛努力于改变生产结构,促进工副业生产了。这里,不打算详述他们如何依靠自我力量为主,以最快的速度使新办的金华织造厂近200台阔幅织机早日投产,多少农田好手洗脚入车间,成了滔滔布海中的一排灵巧的飞燕;不打算描述他们如何高瞻远瞩,因势利导,以金华厂为龙头,接着兴建和计划兴建浆染、水洗和制衣等一系列集团性质的企业;也不打算把塑料、家电等行业蒸蒸日上的情景一一罗列。我们只想干脆写出下面的数字,似乎更为有力和更具形象:1978年杏坛镇企产值只有1千万元,而今年预算可达到1亿3千万元。其增长速度一眼明了!尤其可贺的是,他们的企业,今年首次为国家创汇305万美元,与每年3千万元的农业出口值大可竞相媲美。随着镇企的发展,杏坛的工农生产结构正一年年稳步变革。去年工、农产值还是四、六之比,今年已对半了。全镇工农总值今年可望2亿6千万元。镇办企业的发展,给杏坛带来新的朝气、新的曙光。
  家乡的经济日益发展,给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以深刻印象。各项侨务政策的落实又温暖着同胞们的心,使他们纷纷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家乡的建设事业。杏坛是全县的捐资先进单位,近7年来共接受侨捐3350万港元,其中今年占630万港元,是历年来最高的。这些侨捐款项,大都用于学校、医院、医疗站、幼儿园、会堂、桥梁和公路的修建上。其中学校一项,共建了6间中学和11间小学。我们在北头村的梁銶琚中学,看到这些捐资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教学秩序良好,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校长介绍说,除了县里的两间重点中学,杏坛的学校近几年为国家输送的学生数量是各镇之冠。传说,杏坛原是西江出口处的冲积平原,因为形似鲤鱼,故称锦鲤沙。这里原居住着夏、谭两姓人家.又称为夏谭村。这里历史上文化较发达,书院办得多,出的读书人也多、其中不乏名人。梁耀枢和黄仕俊两位状元、著名画家李子长等均是杏坛人。兴许是对此颇感光荣之故,前人们便以孔子讲学杏坛与夏谭谐音,而借为地名,以示文雅重才。今天杏坛人,依然以办好教育为重任。联想到镇的领导班子,既年轻化又善于学习,以及他们为发展镇企而不断网络人才之举.我们更深信,古往今来,之知识对于一个时代的变革的重要作用。
  当访问结束时,黄书记为我们写下了“杏坛在发展”的题字。这表现了杏坛人的奋发精神和谦逊品格。他们知道与本县的先进镇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好在他们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黄相约我们,明年这个时候再访杏坛。他说,他们不但准备筹资700万元,分期改造镇容镇貌,而且计划把新冲大桥脚至镇墟市一段公路两旁,建设成新工业区、商业和生活区。明年底,一幢8层的工业大厦将要落成。我们的车子正飞驶向大桥,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活生生的蓝图。不断变革。不断进取,正是蕉乡杏坛的朝气!是的,新冲大桥,把这座素有顺德县“西伯利亚”之称的古镇,与县城、省城的距离拉近了。它不断运出一车车绿色的芭蕉、蓝色的牛仔布、银色的鲜鱼……,运出一车车丰收、运回一车车发展经济的信息、支持革新的科技、开放改革的活力。城乡的沟通、商品经济的活跃,将使杏坛这片三角洲冲积平原,凝聚着更大的活力,注入更大的生机。愿杏坛的芭蕉四季常绿,满途飘香,杏坛的改革者永远朝气蓬勃,阔步前进!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启谦
责任者
黄炳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顺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