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现代服装城在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4156
颗粒名称: 九江现代服装城在崛起
并列题名: 去年创汇1000万美元,上缴税利700万元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11月30日,佛山报刊登一篇佛山南海县九江镇,现在已发展成为服装城,制衣行业已成为该镇的经济支柱。
关键词: 服装城 经济支柱

内容

本报讯 南海县九江镇,现在已发展成为服装城。它的发展同“三来一补”发展紧密相联。去年全镇制衣行业总收入为4650万元,为国家创汇1千万美元,上缴税利700万元。制衣行业已成为该镇的经济支柱。
  现在九江全镇的近70间制衣企业,每天缝制的牛仔衫裤、男女西服、茄克、童服、棉衣等各类服装都在二千打以上。它不但销往全国各地,更大量的是通过港澳转口销往欧、美、日本、中东等地的服装市场。九江“服装城”的美称蜚声于海内外。
  制衣业本不是九江镇的传统行业,在改革开放前,九江镇其工业基础也极薄弱。然而,他们在改革开放年代中,深信党的政策,抓住机遇,悉心经营而发展起来。
  1978年底,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之后。我省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于是,九江人乘风而起,寻找机遇来兴办企业。而当时,正值有亚洲“四小龙”之一称号的香港,其工商业发展迅速,地皮、工场费用和工人工资越来越高,而制衣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日渐显得难以维持,迫切需要寻求费用低,劳动力廉价的出路。九江镇濒临西江,有可直达香港的外运码头和水路,水陆运输方便,况且旅居港澳的乡亲极多,成了“近水楼台”了。
  1979年由镇一级企业率先以“三来一补”形式和香港制衣商签订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同,引进资金和先进的制衣设备,从而开创了九江现代化制衣业的先河。
  此后,三四年间制衣业在九江日益兴旺起来。由于产品质量好,交货准时,合作关系良好,企业形象好,提高了她在港澳和海外的信誉,更吸引了大批的外商,制衣业为之扩展到村一级的企业。1984年,我省又实行允许个人接受国外亲友捐赠价值2万元以下生产设备的政策,九江制衣业更趋发达.连个体制衣业也竞相发展起来。
  过去有人曾说.九江制衣业是做“打工仔”的工作。但今天的这个“打工仔”已非昔日可比了。现在,全镇的制衣企业已拥有56万多平方米厂房,和各类先进制衣设备1万1千多台(套)。其中80%的企业通过加工收费还清了外商作为引进生产设备和厂房的费用投资。这使地道的九江农民,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和技术骨干。在此基础上,九江制衣业已逐步由过去的来料加工型向加工产销型发展,并已引进了设备生产线为本镇制衣生产实行配套。“九江制衣厂”,是全镇第一家以“三来一补”形式建立起来的企业。该厂的厂长朱镜生,是一位出身于农民,今年35岁,他自豪地说:“我厂现已拥有国外七、八十年代的各类制衣设备80多种1070台(套),职工1320人,固定资产508万元,今年利润可达200万元。”他们厂今年经省有关部门联合考核,在省内二千多家出口服装厂中,率先领取了“服装产品质量许可证”。该厂从1984年就引进了为全厂服装加工配套成龙的、年产800万码布的喷胶棉生产线。生产本厂设计创新的“阿波罗”、“KK”、“皇宫”等牌子的服装,销往全国各地。
  “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使九江经济腾飞,去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1亿4千多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1倍多,人民得到实惠。全镇从“三来一补”发展起来有制衣、玩具两大行业,从业人数1万1千多。不但解决了本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还为外地400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工人月平均收入都在150元以上。
  九江镇委一位负责人说,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使九江镇带来了兴旺!
  本报记者 唐社建
  特约通讯员 麦松开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唐社建
责任者
麦松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海县九江镇
相关地名
港澳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中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