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声腔的来源与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2932
颗粒名称: 粤剧声腔的来源与演变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7年10月16日,佛山报社刊登的粤剧声腔的来源与演变。
关键词: 演员 粤剧 声腔

内容

粤剧演员唱曲时的声腔,是从昆曲,弋阳腔的声腔吸收而来的。粤剧初期的声腔,不外分男声、女声。男声以生喉(即小生角色的声腔)为主,从而派生出净(大花面)、末(武生、公脚)、丑(丑生)等角色的声腔。女声就是旦(花旦)腔。但不论男声或女声,都是运用假嗓唱出,即不是用一般人平日说话所用的声腔,而是经过练声(吊嗓),发出一种略带高亢声音的唱法。这种假嗓声腔的唱法,在粤剧中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时期。现在一些兄弟剧种中还有运用。
  用假嗓唱曲,一方面演员虽然不断苦练,也不容易掌握要领,运用得好,另方面当时粤剧的曲词,演员都用“戏棚官话”来唱出。既是假嗓,又是官话,观众听来,不顺耳,不好懂。于是,一些敢于创新的演员,开始探索对声腔的改革,用一般人说话时的真嗓来取代假嗓,同时用广州方言的字音来代替“戏棚官话。”男声有平喉生腔(小生及文武生用)及大喉霸腔(小武及武生用)两种。女声的旦腔,也不全是假嗓,而是吸收一些歌唱家的唱法,成为半假嗓。上述这种粤剧声腔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演变。
  用了真嗓唱曲以后,由于演员们发声的声带、音质、音色各有差异,各有特点,于是又发展为各自特有的声腔,形成了某个演员擅唱某种独特的声腔。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爱好粤剧的观众一听某种声腔,就知道这是某个演员的声腔了。例如白玉堂、白驹荣、千里驹、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罗家宝……以及曲艺界的小明星、徐柳仙,等等。他们的声腔,都自成一家,为后辈学习和继承。
  当然,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声腔。这就要靠演员自身在唱工方面不断探索钻研,不断创新改革,才能在声腔上闯出新的路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哲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