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要高产 关键在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0425
颗粒名称: 晚稻要高产 关键在措施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7年7月24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夺取晚稻稳产高产的措施。
关键词: 晚稻 高产 措施

内容

去年我市晚稻单产获367公斤,破了历史纪录,初步改变了早造高、晚造低的局而,但晚稻单产仍比早稻低30多公斤。其主要原因是:晚稻大面积错过最佳播、插期;品种多、乱,虽然是良种,但不能发挥其良种的增产作用;为了赶季节,沤田时间短,基肥不足,甚至插白田;秧苗素质普遍差,插后回青、生长迟缓:施肥、管理不及时等。
  要夺取晚稻稳产高产,必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一、狠抓季节,不违农时抢上最佳播插期。实践经验证明,我市晚稻生产应以避过寒露风和低温冷害为最佳播、插期,目前我市推广的晚型种如秋桂矮11号、青华矮、晚华矮等,以6月下旬播种为好,秧龄40天左右,8月初开始插秧,争取立秋前插完秧;翻秋品种如特青、双桂、桂朝、七桂早25号等,要求水播水育育成嫩壮秧,可在7月10日至15日播种,秧龄15至20天,7月底开始插秧,8月初插完秧。
  二、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良种,淘汰劣种。我市晚稻品种存在着过杂过多,当家种不突出等问题,是影响我市晚稻单产较低的薄弱环节之一。市农科所近年来育成的秋桂矮11号,经过去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显示了它的优势和增产的巨大潜力。该种丰产稳产性能好,一般亩产可达400—450公斤,较高的达500公斤以上。今年晚造应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成为全市主要当家品种。七桂早25号去年晚造在我市大面积翻秋种植,表现较好,一般亩产达400多公斤,是内销优质米,可在丘陵中产地区推广种植。特青去年晚造在我市部分地区翻秋试种,产量很高,出现不少千斤田块,今年晚造可在肥力较高的地方扩大种植。此外,积极扩大种植杂交水稻面积,也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广辟肥源,增施肥料。肥料不足,有机质肥少,是晚造产量低的根本原因。要大力推广稻草、三藤回田,今年晚造要求稻草回田80万亩,三藤回田20万亩,另外积送农家肥、土杂肥40万亩,全市晚稻施用有机质肥面积,要求达到140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80%,为夺取晚稻稳产高产打下可靠的物质基础。
  (上)(李勉民)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勉民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佛山市农科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