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族与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8888
颗粒名称: 华族与龙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6月3日,佛山报登载了关于华族与龙的文章。
关键词: 中国 形象

内容

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民被称为「龙的传人」。不但全世界的华族都熟悉「龙」这种形象,各种肤色的外人也从「龙」这个标记中知道它和中国的密切联系。
  然而什么是龙?哪里有龙?
  一般人心目中的龙,和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心目中的龙,完全是两回事。
  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太古时代,的确曾经有过古生物学家心目中的﹁龙」,山东的莱阳、云南的禄丰、黑龙江的嘉荫等地,解放后都曾发掘过完整的恐龙化石。我国是保存完整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洪荒时代这些曾经在亚洲大陆上纵横逞威的大爬行动物,和今天人们心目中的腾云驾雾的龙完全是两回事。恐龙生长在「中生代」,距今一亿年以上,那时不但还没有人类,而且连人类始祖的猿类也还没有跨上历史舞台。在这个时期,只出现一些有袋类的哺乳动物。等到原始人类出现的时候,恐龙早已在地球绝迹,只在地层里留下它们骸骨的化石罢了。
  那么,本来在生物界全无踪迹的中国式的龙,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严格地说,这是一个历史学、民俗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最精辟的,无过于闻一多先生了。
  闻一多著作中,有三篇作品雄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伏羲考》、《龙凤》和《端午考》。
  闻一多有力地解释了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龙的形象是怎样形成的?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为什么这样有势力?它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帝王的符瑞?他在文中曾不禁慨叹道:﹁三千年惨痛的记忆,教我们面对这意味深长的『龙凤』二字,怎能不触目惊心!﹂
  然而,龙的形象,毕竟已经越过历史的门限,跨进现代社会来了。现在,它已经不但成为中国人的象征,而且,进而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华族人的符号(摘自《作家生活报》)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