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铜杆生产线上谱新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7704
颗粒名称: 无氧铜杆生产线上谱新篇
并列题名: ——记广东电工厂厂长许环河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7年4月24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广东电工厂厂长许环河的文章。
关键词: 无氧铜杆 生产线 电线电缆

内容

广东电工厂从芬兰、联邦德国引进的上引法无氧铜杆与自动拉丝生产线正式投产了。记者看到机台上一条条被引出的金光闪闪的无氧铜杆,看到了这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不禁为该厂的飞跃感到兴奋。然而,更令我们感动的是该厂厂长许环河的创业胆识。
  广东电工厂原来只是一间默默无闻的小厂,只能生产电磁线、塑料线。而且,每年生产所需要的两千多吨铜材,一部分要用国家的外汇向日本、泰国等国家购买,另一部分,则要在国内加工解决。既花费时间,又增加了运输费用,还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更主要的是,当时国内所生产的只是低氧铜杆,导电率低,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改变这个状况?这对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厂长老许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老许认识到,企业就象是一驾马车,科学管理、技术进步是它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一齐转动,企业才能前进,如果其中一个轮子打滑,企业就只能在原地打转。因此,企业必须改革才有发展。19 84年底,一项大胆的引进决策在他的心中酝酿而成……
  要引进一条先进的无氧铜杆生产线,需要投资二百六十多万美限,有关部门对这间小厂有无能力搞引进抱疑虑态度。许环河在领导班子会议上客观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电线电缆发展的趋势,和大家一起拟下了一个可行性的报告。他向上级表示,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对社会有效益,就是贷款我也干!就这样,老许下定决心,通过中国投资银行向美国纽约世界银行贷款二百六十五万美元,以开拓者的气魄和毅力,带领工人干起来了。引进项目的进展速度是惊人的,从前年1月与外商的合同被批准生效,从4月开始土建施工,尚不到一年时间。于去年7月5日,他们终于成功地用上引法引出了我国的第一条无氧铜杆。经测试,含氧量控制在3P Pm(百万分之三)左右,产品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标准。
  在引进工程最紧张的日子里,许环河身先士卒,与厂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日以继夜地战斗在安装现场。去年5至8月,是调试的最关键的时刻,老许连续四个多月吃在厂里,睡在厂里,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奋战在冶炼炉旁,迎着三伏酷暑,顶着炉火灼人的高温,他的声音都嘶哑了。但是,想到企亚发展,项目快上,任何艰辛都吓不倒他。
  许环河和广大职工谱写了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线上马的新篇,是一曲开拓创业之歌。让我们从它投产后的效益,去看看这首创业之歌是多么的嘹亮:这条生产线的投产,不仅彻底地解决了本厂铜材生产的需要,还可以解决全省和国内一些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生产用线材。历年我省急需的无氧铜杆,仅是加工费及运输费就要耗费二百五十万元。这条生产线填补了我国用上引法先进工艺生产无氧铜杆的空白,解决了我省电工产品用高级铜导体的生产,促进了我省电线电缆及电器、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于无氧铜含氧量少,导电率高,因此,用它生产的电磁线若用在电机上,每万千瓦电机可减少线圈本身的负载损耗20千瓦,若按每年生产一万吨无氧铜线,可配备1000万千瓦电机,每年可节约用电近3000万度,节能的社会效益昭然可见。上引法生产工艺先进,生产每吨无氧铜杆,可减少无形铜耗13公斤。若按年产万吨计算,可节约铜材13 O吨。所以,这条生产线是先进的。不久前,国家机械工业部有关领导到该厂视察后赞扬说:“上得准,上得好,上得快!”
  广东电工厂最近还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单项奖,使她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该)近年谱写的这一曲开拓创业之歌,唱出了全厂干部职工努力为实现“四化”而奋斗的心声! 本报记者 辛述之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辛述之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广东电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