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僧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7248
颗粒名称: 我国古代的僧医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7年4月8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古代的僧人医师的文章。
关键词: 僧人 医师 古代

内容

西晋时,一家旅店的主妇难产,多日胎儿不下。正在全家万分焦急之时,适有一僧人来旅店投宿,僧当即嘱以先食羊肉羹,继予针刺,遂令胎儿随羊膜而下,母子平安脱险。后世医学上的“羊膜”一词即由此得来。故事中的僧人便是避居剡(今浙江省嵊县)地的高僧于法开。
  僧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多习“五明”之学,其中之一为“医方明”,即有关医药学知识。他们既可凭医术养生自疗,又可借行医以弘扬佛法。故历代均有僧人僧而兼医,谓之僧医。
  其著名者,如宋代庐山僧人法坚,“医术闻名天下”,曾获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赐给紫方袍,号称“广济大师”。元代的拳衡,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因皇后有病献药有功,被赐号“忠顺药师”,封为五省采药使。又有普映精于医术,于元武宗时诏为太医,在朝十二年。
  一些僧医并有医学著作。如于法开著有《议论备豫方》一卷。文宥著《必效方》三卷。南朝宋齐之际的深师,撰有医方三十卷。元代的继洪撰《澹寮集验秘方》十五卷,另辑有《岭南卫生方》三卷。明清之际的喻嘉言,由儒而僧,由僧而医,所著《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均是颇具影响的医学名著。
  某些寺院还因医而名,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附近有医方碑,上镌六十三首妇产科疾病药方,“远近知者,对症服药,无不应手而愈”。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以治疗妇科病而数百年饮誉不衰的浙江省萧山县竹林寺。自后周、北宋时即以擅治妇科病名传遐迩,南宋时寺僧静暹曾为皇室诊病,僧医衣钵相传,据云至清末时已绵延一百零七世。所传妇科方书,版本有数十种之多。直到今天,竹林女科仍对人民健康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医学在佛门被视为“外学”。与讲求佛学的“内学”相比。原是不大为佛门所重视的。历代僧医面向世俗。他们的医疗活动,不论其宗旨如何,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他们所撰写的有价值的医学著作,至今仍被挖掘整理,出版发行。
  (摘自《健康报》)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法开
相关人物
法坚
相关人物
拳衡
相关人物
僧静暹
相关人物
深师
相关人物
继洪
相关人物
喻嘉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