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姬与八音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7191
颗粒名称: 瞽姬与八音班
并列题名: ——旧佛山的两种民间艺人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7年4月6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旧佛山的两种专业民间艺人的文章。
关键词: 旧社会 民间艺人 瞽姬 八音班

内容

瞽姬(佛山人称做盲妹与八音班(俗称吹打佬)是旧佛山的两种专业民间艺人。
   先说瞽姬。那时候,旧式婚嫁,富有之家,于招待戚友宴饮之后,为了宾主娱乐,要搞一些文艺节目,增强热闹气氛,多数主家,都会雇请一台瞽姬到来演唱助兴。
   这些瞽姬,平日聚居于高基街淘沙一带,老中青年龄的都有。她们各有堂口所属。每个堂口,各立招牌。由堂主(即大师傅)总其成,负责管教、训练她所养育的瞽姬。青少年的盲女,被收养以后,师傅即教她们唱曲及弹奏乐器等技艺。这些盲女,多数是文盲,要学懂唱曲及奏乐,其艰难情况,可想而知。而且还随时会遭到师傅的叱责鞭打呢。训练到一定期间,师傅认为可以出师(即接生意),便把她们编成若干组,每组四至五人,各操一件乐器,另有一个开眼的男乐工负责带路、收费及吹奏管乐如箫、喉管、唢呐等。每唱一晚(下午七时至十时许)所得酬金为白银三至五元。每组都编排一个唱奏较熟练的瞽姬作为主角,自弹自唱,能唱出当时戏班最流行的某出戏中的选段。收到的酬金,全部要上缴给师傅,瞽姬们得到的只是一天两顿粗茶饭而已。而且白天及没有生意的晚上,还要在家从事手工业劳动,如打纱、编织竹器等,所得仍归师傅。一旦年老声衰,便被一脚踢开,晚年生活,悲酸痛苦。当年红极一时的盲妹皇后钻姑与盲妹公主银好,也无例外地晚景凄凉,沦落街头,卖唱行乞,黯然而逝。瞽姬的全盛时期,堂口有十多间,人数约百余人。抗战胜利后,已不多见。
   至于八音班,佛山习俗,遇有婚丧二事,多雇请这种专业乐队来吹奏。婚事方面,所雇的八音班分为行吹与坐吹两队。每队配备乐工六至八人,各操一件不同的乐器。在男家到女家迎亲时,行吹队走在迎亲队伍的前头,边走边吹奏;坐吹队则坐在主家门口,有客人来,就奏乐迎接。宴会开始时,就吹奏起整套的粤剧音乐,并唱出部分曲词。这些乐队,每一个台脚,所收酬金,约为白银八至十元。由其头人总揽收支。乐工只得回微薄的临工费,头人不包其伙食。丧事方面,雇用的只是行吹队,那时还没有火葬,丧家出殡,由行吹队带头,沿途吹奏,直至坟地。酬金约为四至五元
   这种八音班中的能手,遇到当时每年一度的“出秋色”,他们便被邀约临时组织起一种叫“锣鼓柜”的乐队,参加秋色游行。他们只奏而不唱,由一个吹大唢呐(或叫大笛),一个吹小唢〓内(或叫笛仔)的乐手,代替一个生一个旦作主角,吹出各自的曲谱,其余乐手作伴奏。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哲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