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6543
颗粒名称: 孔捷生印象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03月16日,佛山报登载了文章「孔捷生印象」,讲述了南海县桂城镇叠南的父老兄弟于上月底亲切地迎接了自己的子弟、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孔捷生。
关键词: 南海县 桂城镇 叠南 孔捷生

内容

潘昭勋
  在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一片桃红柳绿的美好季节,南海县桂城镇叠南的父老兄弟于上月底亲切地迎接了自己的子弟、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孔捷生。
  一九七八年,还在广州展华锁厂当工人的廿六岁的孔捷生,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姻缘》被评为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第二年,他的小说《因为有了她》被评为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连续有两个短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实属罕见,他因而名扬四海。一九八二年,他又以中篇小说《普通女工》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接着,在一九八三年,他的作品《绝响》在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办的广东省一九八三年新人新作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一九八六年,他的中篇小说集《大林莽》在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金第二届评选中获文学奖。孔捷生,这个今年才35岁的作家,以其优美的笔触,才华横溢的气势,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还被译成英、德、瑞典文,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他还出访过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典、丹麦、法国,写下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篇章。
  身材魁梧的孔捷生,留着西装头,那深邃的眸子仿佛带着洞察一切的透视力,鼻梁上架着新潮款式的眼镜,给人一种可亲的感觉,他身穿夹克,腿着直筒裤,脚穿黑皮鞋,走起路来坚定踏实,和我国当代青年人的扮相没有什么两样。他的祖籍在南海县桂城镇叠南洙泗村。他的祖父是农民,父辈们都到广州谋生去了,他本人就在广州出世。在学生时代,孔捷生利用寒暑假回洙泗村生活了一些日子,他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热爱他的祖居,特别留恋他祖居门前那棵龙眼树,他对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似乎更眷恋那里的小桥流水。他当了专业作家后,于1982年回洙泗祖居前后生活了十个月,写下了获奖作品《绝响》以及《小五》等三篇短篇小说,这次他是为广东电视台的文艺长廊电视片《文学与我——孔捷生自述》的主要镜头而专程回来的。
  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取决于作者对社会和人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十八年前,孔捷生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人生,1968年,当时还未满16岁的孔捷生,从广州第十四中学初中毕业以后,坐着花尾渡从西江溯流而上,到高要县永安区农村插队落户;1970年又渡过琼州海峡,到海南岛琼中县长征农场当农业工人,一过就是四年。当我问到他在自己所写的一百万字的作品中,他最喜欢是那篇作品时,他毫不犹豫地对我说,是以海南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大林莽》,可见作家对那里是有着深沉的爱。1974年7月,他从海南回到广州展华锁厂当工人和搞工会工作,在那里他以业余时间写下了一篇又一篇佳作,1980年,他到北京文学讲习所学习了半年,同年11月,28岁的孔捷生当上了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81年他写下了以锁厂女工为原型的获奖作品《普通女工》以及《南方的岸》,1983年写下了小说集《大林莽》。《绝响》、《南方的岸》分别被珠江电影厂和昆明电影厂搬上银幕,《大林莽》被北京电视片厂搬上了荧光屏。
  这次他回洙泗村,在他的旧居的房里拍摄了他从事写作的镜头,拍摄了他和乡亲们在一起和徜徉水乡的镜头。叠南人为有这样的好乡亲而骄傲,南海人为有这样的好乡亲而自豪。南海县、镇、村各级党政领导会见并宴请了他,和他促膝谈心。现在,孔捷生正在埋头赶写一部长篇小说,让我们祝愿它早日问世。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潘昭勋
责任者
孔捷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
桂城镇
相关地名
叠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