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添胜水稻联合体机械化生产效益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5874
颗粒名称: 梁添胜水稻联合体机械化生产效益高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7年,中山市沙蓈区隆平乡三村梁添胜、梁洪胜和吴世全三户农民,组成水稻经济联合体,以现代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经营方法,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稻 经济联合体 经济效益

内容

本报讯 中山市沙蓈区隆平乡三村梁添胜、梁洪胜和吴世全三户农民,组成水稻经济联合体,以现代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经营方法,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去年,二百九十一亩稻田,共收获粮食十九万多公斤,平均亩产高达六百五十七公斤;总收入九万八千元,纯利四万一千元。目前,该联合体正进一步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争取更佳的经济效益。
  这个联合体的前身是梁添胜的哥哥梁洪胜于一九八四年承包沙溪区龙瑞乡二百六十亩土地的独家经营户。当时,由于梁洪胜劳力少、资金少、经营规模过大,缺乏生产经验,结果当年就亏损一万二千多元。一九八六年,梁添胜见其哥哥处境困难,遂同岳父吴世全商量,决定由三家联合组成水稻经济联合体,重新制订经营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经过一年的实践结果成功,扭亏为盈。他们的经验如下:(一)改革经营管理。梁洪胜独家经营时,由于全家只有两个劳动力,几乎全靠雇工,对雇工又没有将酬劳与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加之资金不足和缺乏技术知识,结果土地丢荒了五十亩,有收成的水稻每亩也只收获一百二十二公斤,全年结算总共亏损一万二千元。组成联合体后,他们有了几份股,资金较足了;土地实施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经济核算;为了避免亲戚之间产生矛盾,又实行多劳多得和制定按劳按股相结合的分配方案,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二)、实行机械化生产。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光靠雇工耕作,容易产生粗放粗收、成本高、效益差等弊病。于是,他们选择了走机械化道路的方案。他们先后购置一台小型联合收割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以及水稻播种机、电动脱粒机和水泵等,农机投资达一万四千元。现在,除播秧以外,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据计算,现在雇工开支共九千元,平均每亩三十一元,只占总开支的一成半。在三家共同的努力下,去年早晚造虽受风灾和虫灾之害,但仍取得较好的收成。二百九十一亩禾田总产十九万多公斤,平均亩产六百五十七公斤,除交售公购粮外,还议价卖给国家十五万公斤,总收入九万八千元,纯利四万一千元。(中农)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中农
责任者
梁添胜
相关人物
梁洪胜
相关人物
吴世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