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卡山英雄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5065
颗粒名称: 法卡山英雄赞
并列题名: ——广西前线采访散记之一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7年01月26日,佛山报登载了文章「法卡山英雄赞」,讲述了广西前线采访散记之一。
关键词: 法卡山 英雄赞 广西前线

内容

春节来临之际,我们随同市粤中印刷公司慰问团,来到以英雄山著称的——法卡山,慰问前线的子弟兵。
  汽车沿着法卡山狭窄的山路,盘绕而上。路上,时见一个个村庄在战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这是政府帮助边民重建的家园。早在法卡山收复之前,越军经常从他们设在法卡山上的炮兵阵地,向我方炮击。路边,时见有为防止越军炮火袭击而构筑的猫耳洞。快到法卡山顶峰时,汽车在一幢插着五星红旗的绿色三层楼前停下。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凿在石壁上的几个鲜红大字:甘愿吃苦,乐于吃苦,勇于献身。这里就是法卡山守备连。
  我们从连部顺着修挖好甬道往山上走去。甬道宽约一米,两壁高约一点八米,下面用石头砌成石阶。在曲折的甬道上爬了约二百多米就到了法卡山山顶。从山顶俯瞰,越军阵地离我方仅一千米。在军事上,法卡山地形很重要,是制高点,它象一头猛虎盘踞在中越边境线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作用。故此,在当年法卡山战斗中,越军向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法卡山阵地,倾泻了二力多发炮弹。在我们脚下踏着的三号阵地、法卡山的最高点就落下了近万发炮弹。战士们介绍说,当时阵地被炸得连一条草根都未留下,而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法卡山却草木葱茏。小小的一个法卡山阵地,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人们从后方寄来了花种、果树、树苗。战士们冒着越军的冷枪,从山下铲来了草皮,挑来了水,平整了弹坑,种下了花木、果树和其它树。现在,香蕉、柿子、柑桔等果树成行,战壕边种满了牵牛花、美人蕉……。
  最感动我们的是,驻守法卡山的那些战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法卡山战斗中担任主攻的九团二营荣誉室里,我们了解到,法卡山是于一九八〇年被越军占领,翌年五月五日被我军收复的。在收复法卡山的战役中,当时二营担任主攻任务。他们只用了五十五分钟就收复了法卡山。但坚守任务是艰巨的,从五月五日到六月三十日的五十四个日日夜夜中,敌人向我方倾泻了近万发炮弹,越军兵分多路,多梯队轮番向我法卡山阵地疯狂进攻。,有些阵地失守了又夺回来,有些排只打剩几个人,战斗异常剧烈。在五十四天内,我军共毙敌人七百零五人,伤敌五百多人,我方仅负伤三百余人,阵亡一百三十八人,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在战斗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是说不尽、数不清的。
  战士们对我们说,他们住的猫耳洞,洞内潮湿,蚊子多,许多战士得了风湿病。山上无水,经常靠露水洗脸。身上穿的衣服经常是血、汗水、泥沙的混合物,许多战上由此得了皮肤病,有些战士当兵三年还未上过一次街。对这一切他们从来未有怨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是他们的真实思想写照。战士们保卫法卡山、不怕流血牺牲,建设法卡山、不怕艰难困苦;守边关吃苦,苦中有乐。他们最怕的是人民不理解他们,战上们说:好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我们却时常流下被人民理解的泪水。
  离别法卡山时,我们来到了松林中的烈士公墓。这里长眠着近二百位烈士,他们都是在自卫反击战和收复法卡山战斗中牺牲的。他们当中大多数年龄都是二十岁左右。有一位四川籍烈士才十七岁。其中,许汝亮、邓当强两位烈士是我市南海县人,许汝亮烈士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邓当强烈士是在八一年收复法卡山战斗中牺牲的,他是一位连长,他俩牺牲时都才二十三岁。我们在刻着“在法卡山战斗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巨大墓碑前,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面对烈士墓,我们想:长眠在这里的烈士已为祖国尽了责任,我们这些生活在宁静的后方的人,能说些什么呢!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广西
相关地名
法卡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