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炉”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3433
颗粒名称: “边炉”史话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2月5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火锅历史的文章。
关键词: 火锅 食材 历史

内容

“打边炉”,外省称“吃火锅”,古代则称作“骨董羹”,是因投料进沸水时的音响而得名。
  据说,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已有人使用“铜鼯”来涮食肉类。唐代一诗人有五绝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人考证诗中所说的“红泥小火炉”既可煮酒,又可涮食,可见唐人已有火锅食制。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种名叫“拨霞供”的涮肉菜,并用“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形象地描写了炭火熊熊、沸水翻滚的盛况。清代御膳单上,把松鸡山雉、狗麂野鹿等野味,作为“野意火锅”的焯料。著名的“涮羊肉”被视为清宫冬令最佳食品。乾隆是个火锅谜,他多次下江南,所到之处,官民争相以火锅供奉。他在“千叟宴”上用了一千五百五十个火锅大宴天下耆老硕彦,这是历史上景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南传后,广东人把它发展为一项吃的艺术。北方的火锅多以悼煮单一肉食为主,而广东的边炉则以肉类、蔬菜品种多样化取胜。咱们珠江三角洲人又以鱼片、鳝片打边炉而独树一帜。香港近年发展到吃“四季火锅”,用冷气人造严寒气围,用液化石油气炉取代传统的红泥炭炉,并引进朝鲜火锅、日本火锅乃至西餐火锅等,使边炉的“打”法更趋丰富多彩。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廖锡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