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学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3430
颗粒名称: 假学店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2月5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文章。
关键词: 学校 知识 教学质量

内容

旧社会的学校,常被人4之为“学店”,意思是说,在这类学校中,师生之间并没有真挚的情谊,只剩下卖与买的金钱关系。
  解放后,“学店”自然不复存在了。大学一般免收学费自不必说,就是中小学,所收学费也几乎是象征性的。教师决不会计较到收费的低廉便吝惜自己的学问和心血,学生也不必先按按自己的钱包,再去决定该讨教多少知识,校园于是乎气象一新。
  不过,话又必须说回来,先前的所谓“学店”,如果真能等价交换地卖与买,比较于知识一钱不值、文人落泊、“八娼九儒十丐”,显然还算是一科进步,虽然气氛是冷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我倒不大担心学店的复业。我所忧虑者,只是另一种比学店还要落后的东西,姑且名之曰:“假学店”罢。
  闻某大学在某县办的中文函授班,为使入学的百多名干部“顺利过关”,不惜把教学要求一降再降。又闻某教育单位,负责考核发放电工牌照,个别生考者受贿路后,便预先透露考题,使一些电学知识几近于零的人,骗得高分。更有甚者,有人借办刊授大学之名,收取了几十万元的报名费和学费之后,竟然逃之夭夭。
  这类假学店收费不菲,可惜“出售”的都不是真知识,前两种出售文凭、牌照等,虽然是赝品,但卖者得利,买者得益,还算是一种交易,后一种纯粹是编财,更属等而下之了。
  听说某些西方国家也有卖文凭的丑闻,但我却不认为上述现象是引进的洋货。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盘根错节的小农意识,使我们一向习惯了重名而不重实。重知识的新风,于是就很容易演化成“重纱纸”。有人看准了这个“行情”,乘机开办假学店以营私。有人也就自然会凭公家的钱去捞“纱纸”。由于在凭假学店而得益者中,往往有一部分就是握有实权的领导,所以这类货色在某些地方得以公行,是回那里的民主风气淡薄不无关联的。
  旧学店早已关门,假学店也应该吊销其营业执照了。这关系到对知识文化是真尊重还是假尊重,关系到干部队伍的“四化”能否顺利实现,这是各级领导都切不可掉以轻心的事情。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