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2201
颗粒名称: 好问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孙中山的故事。
关键词: 孙中山 故事

内容

一八七六年秋末,孙中山十岁了。父亲孙达成才送他到翠亨村村塾里去上学。
  启蒙的王先生给孙中山取了个学名,叫“文”。后来书信往来,发布命令,孙中山就签署“孙文”这个名字。
  入塾那年,孙中山自觉遵循塾规,也很尊重他的启蒙先生。每天上学时,他总是把小辫子梳得漂亮整齐。初入塾,只读一些通俗浅显的启蒙读本,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之类。第二年,王先生开始教读《大学》。教读了两三回,便叫大家诵读。书里深奥的字句,他从不讲解,只是一味诵读。他这种刻板式的教学方法,已使孙中山逐渐产生狐疑,也感到纳闷。天天如是,日子长了,就令人感到索然乏味了。
  有一天,孙中山读了一回书之后,显得有点烦躁,坐得不耐烦了,就侧着脑袋,若有所思,拿起《大学》东翻西揭。王先生发现了,板起脸孔责问道:
  “孙文”你为何不好好诵读?”
  孙中山站了起来,大胆地回答说:
  “先生,我天天读这些书,书里讲的道理一点也不懂。这有什么意思呢?”
  王先生听了,暗暗吃了一惊。学童们也都瞪大了眼睛,惊诧地望着孙中山。孙中山仍然严肃地挺立着。只见王先生气得浑身颤抖,两腮鼓起气来,宛若含着两枚鸡蛋似的。他觉得教了几十年的馆,学童也教过一千几百,从未见过学童竟然如此斗胆发问的。他想:“这孙文无理取闹,岂非有损师道尊严乎?”于是他无名火起三千丈,大发雷霆,希图以势压人,以掩盖自己知识的空虚。
  王先生抓住“夏楚”,手颤颤地指着孙中山,声色俱厉地喝道:
  “什么?你吃了老虎胆了,竟敢亵渎圣贤经训,胡言乱语吗?”
  这时候,学童们都惊呆了,暗中为孙中山捏一把汗。
  王先生手持戒尺,本想狠狠地惩戒孙中山一番的。可是他转念一想,孙中山确也言之有理,打之不能使他心服;不示之以威,恐怕日后不好管教。于是他把举高的戒尺慢慢地放下来,挥动了一下。
  “今日教的功课,你背;背不出来,剥你的皮!”王先生一字一顿,威吓着。
  见王先生激怒的脸色有所和缓,孙中山这才透了一口气,很有礼貌地说:
  “先生,我背给你听。”
  果然,孙中山从容而流利地背将出来,而且一字一句,毫无遗漏。
  王先生斜睨着他,想道:“他背书丝毫不差,要是打他,难以服众呀。”想到这里,他轻轻放下了戒尺,怒气也渐渐消了。他向厅里扫了一眼,学童们都默默地注视着他自己,幼稚脸庞上露出了敬畏的神色。而孙中山仍然下垂着双手,恭恭敬敬地挺立着,睿智的目光也注视着他自己。
  沉默了一阵。王先生仍然强调说:
  “不用废话!我只管教你识字,诵读……”
  他话未说完,忽然孙中山插进来,头头是道地说:“我来读书,是求先生教我懂道理的。我听学塾外面的人说话,也讲道理的。我不懂的,自然请问。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大学所讲的道,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好不好请先生讲解给我们听呢?”
  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孙中山如此寻根究底,王先生也感到有点棘手了。王先生想再发作,可怎么也发作不起来。是啊,孙中山问得确实有理!
  渐渐地,这僵局解除了。王先生也不生气了。学童们又放开喉咙,唱歌儿般诵读起来了。
  放学后,回到村子里,孙中山只好去求教于老儒生,总是要把道理弄个透彻才歇手。
  孙中山幼年时代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成了他后来追求光明,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原动力,也造就了他的才智,使他终究成了国家的栋材。
  李柏新、古江、姚志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柏新
责任者
古江
责任者
姚志伟
责任者
孙中山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翠亨村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