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特色不宜“一式”看今天更看未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1850
颗粒名称: 要特色不宜“一式”看今天更看未来
并列题名: 省文艺界名家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献策座谈纪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0月20日,佛山报登载了广东省文艺界名家为佛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献策的座谈纪要。
关键词: 文艺界 精神建设 座谈会

内容

省文艺界十位知名人士最近应邀来禅,就我市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了专题考察,并在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对我市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精神文明建设需有一个总体规划
  参加这次活动的专家普遍认为,佛山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精神文明建设亦取得较大成绩,这说明市领导对这方面的重视。谭林(省音协副主席)说,佛山在经济起飞后已看到文化需要起飞这个问题,这是很有眼光的。潘鹤(省美协副主席)也认为,只讲物质,不讲精神是好景不长的。他说,对佛山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有长远的眼光。佛山先决条件很好,是古代的名城,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充分利用。专家们一致认为,文化建设应纳入城建规则,不要光靠文化部门。市委、市政府应成立不同层次的智囊团,制定一个蓝图,描绘未来的佛山城。
  城市建设:形式应多种多样
  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汾江区的街道“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后,亦提出了不少意见。陈士元(省剧协副主席)认为,城区的街道“三化”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新区旧区一个样,钱花去了,但收效并不大。廖冰兄(省美协副主席)也认为城区街道的“三化”缺乏规划性,各自为政,一哄而上,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番鹤说,个别街道的美化俗不可耐。林墉(省美协副主席)提出,应赶快制止在街道里砌假石山,这种做法既不美,也妨碍交通。他认为,在街道上贴上色彩强烈的瓷片,效果并不美,应提倡白色、浅灰色。他还说,文明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干净,佛山应以“通畅、明净”为主,不要片面追求华丽,干净、整齐更能反映出佛山的传统——朴素美。廖冰兄也认为,要通过净化、绿化来达到美化,要使人们明白,朴素也是一种美。
  专家们都认为,佛山的街道“三化”应做到既注意传统性,要利用名城、古城的优势,保留、修整旧城区;又要注意多样性,新、旧城区应对比鲜明。汤小铭(美协副主席)提出,美化不是画蛇添足,不要流于形式,要注量实质,目的是为了群众的生活更舒适,而不仅仅是让人参观。
  文化建设:要有长远的眼光
  在谈到城市的文化设施时,刘逸生(著名诗人)说,精神文明建设不要图急功近利,要有战略眼光。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它的作用有时是要经过十几、二十年才可看到的,因此,要花大力气去搞,市图书馆应扩大,政府缺经费可通过集资来解决,图书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陈士元提出,车站、码头、旅游点应有画廊、雕塑等文化设施。林墉建议在东华里建立一个佛山民俗馆,把民间风俗保留下来,将它办成一个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旅游点。汤小铭说,佛山商业大楼很多,但文化大楼却甚少,这一点需要领导去解决。专家们十分欣赏艺术馆的设施,认为它很有特色,很有战略眼光。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注意人才的培养,要搞好文化的普及,而要做到这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黄雨(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主席)说,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精神状态,要培养有高尚情操的人。梵扬(省文联委员)认为,佛山要有一个文艺刊物,要培养自己的作家、文艺家队伍。谭林在谈到人的素质培养时说,二十一世纪的佛山人是什么样的,现在就要考虑。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加强联系,培养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一代,对学生要进行人文科学的教育。廖冰兄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表里如一,尤其是里的建设。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们风趣地说,市委组织这次活动本身就是文明的表现。他们希望佛山早日成为“首文”之市。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林
相关人物
潘鹤
相关人物
黄雨
相关人物
梵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广东省音协
相关机构
广东省美协
相关机构
佛山市委
相关机构
佛山市政府
相关机构
广东省文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