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模式的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1485
颗粒名称: 苏州模式的乡镇企业
并列题名: 苏州、温州农村经济调查考察报告之三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1986年10月6日,佛山报登载了佛山市市赴苏、温农村调查考察小组的农村经济调查考察报告,介绍了苏州模式的乡镇企业。
关键词: 苏州 温州 农村 经济 调查

内容

苏州之行,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苏州,我们看到乡乡村村办工业,家家户户工兼农。据统计,全市八成以上农户以工为主,以农为副;在苏州平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二点八个农村集体企业;每十个劳动力中,就有四个从事工业生产。传统的农村经济格局被冲破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去年,全市乡村两级工业已发展到一万三千三百九十四家,总产值达九十六亿三千四百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82%。居全国同级市之首。
  强大的苏州乡镇企业,萌发于五十年代后期,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腾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它的最大特点是:以集体(即乡村两级)经营为主,发展速度快,生产规模大,装备和经营水平高。这些特点,构成了“苏州模式”的根本所在。在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排比中,一九八四年比八三年增长五成,一九八五年又比上年增长七成一以上,两年翻了一番多,“六五”期间平均递增32.8%。一九六二年建制的沙州县提4全市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一千多人),人均耕地最少(九分),但乡村工业发展最快,去年产值达二十四亿多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近九倍,为全市之冠。该县四十多万农村劳力,已有二十二万就地转入工厂。
  苏州乡镇企业规模之大,为全国少见。在农村推行土地承包制后,不少地方出现“一脚踢”,把企业承包了给私人,而苏州却坚持以集体为主,去年全市乡、村两级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个体的只有二成七:两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与全民所有制工业相等。这里的乡镇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创新应变能力强,质量好。吴江县生产的真丝绸衬衫,在去年国际时装展览会上获设计一等奖;吴县环保设备厂生产的多功能、低噪音电子音乐喇叭,通过鉴定,认为是具有特色的新发明。质量出效益。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已有两个县、市的总产值超过二十亿元;两个县市超十亿元;二十四个超亿元的乡;三十七个超千万元的村。
  苏州乡村企业的发展,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苏州农村自给半自给的经济旧格局,在全国是有代表性的,然而,现在已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由于大批剩余劳力转移工业,形成了农村新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苏州市平均每年有超过十万人从农转工,目前全市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有一百零三万多人,口占农村劳力的三成八点三。在常熟市支塘镇阳桥村,我们访问了被人们赞誉为“瓜子大王”的农民沈奎生。他从1984年开始办食品厂,专门生产黑瓜子,每年从东北各地购实大量黑瓜子回来,经过制作后推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几年来工厂从小到大,一厂变多厂,现有职工三百二十多人,占全村劳力总数近半,家家户户都有人进厂。去年人均收入达一千元以上,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二倍。群众都说,出了一个能人,富了一条村。
  苏州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还为农业造就了许多实效的事业。这里是全国最早实行“以土补农”的地区。据统计,“六五”期间,他们从工业利润中抽出用于补农的资金超过四亿五千万元,平均每年八千多万元,占乡镇工业利润的二成二以上,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资的四倍。它调节了工业与农业、务工与务农之间收入上的差距,对于巩固、发展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这种“以工补农”又有新的发展,正在逐步转向“以工建农”,以农业机械化建设来说,乡村工业投放的资金越来越多。如太仓县,每年都从乡镇企业中拿出二百万元购置农业机械。现在,该县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已有二十九个村。他们提出,要在五年后使农业机械化在全县达到八成以上。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受惠的不只是农村、农民,而是整个社会。近年来苏州市乡镇企业提供的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二成八;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和从事让会福利事业,全市乡镇企业每年都提取八千多万元。
  市赴苏、温农村调查考察小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